未來十年合肥發展會有哪些大趨勢?
由于其擔負省會重任的初期,是一個常被戲稱“5平方公里,5萬人口”的縣城底子,加之不臨大江大河,又無重要鐵路干線穿境而過,更因年輕的安徽省建省以來的弱勢和解放后數次錯失發展風口(蘇聯援華156項奠定新中國大工業基礎的大項目,在安徽只布局了一個淮南洗煤廠;五十年代后期動工的蕪湖長江公鐵大橋在六十年代初無奈下馬,安徽成為一個長期南北割裂的交通“盲區”,合肥也由此成為長期只有一條斷頭單線鐵路的省會城市),定位農業省的安徽又是水患旱災頻發的區域,少有財富積累又難獲政策眷顧的大環境下,合肥一直默默無聞!
合肥現代工業的起步,應該講得益于解放初期上海疏解冗余產業和人員的特殊時期,接受了上海外遷至安徽104家大小企業中的56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合肥爆發的家電、日化、裝備制造,多從這些滬上遷來的企業中發展壯大而來;
合肥后期閃耀著炫目光芒的“科里科氣”,則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接受中科大,和之前組建的中國汽車人才搖籃的合工大,及隨后陸續落戶的中科院系一眾院所等資源。出人意料的強大科教資源,成為小城合肥的人才聚集養成、產業培育升級、招商引資配套,逐漸形成新興產業集群的基石和“殺手锏”!
而富有創新精神的管理團隊,順應發展大勢及時進行的區劃調整,搶抓機遇搭上順風車逆襲而成的高鐵新貴和塑造江淮航運中心、空前提升合肥城市環境承載空間的引江濟淮(江淮運河)工程的落地,確保了合肥晉身二十年來中國城市發展*大黑馬!
作為“橫空出世”的國家綜合科學中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占據了眾多前瞻性新興產業高地又完善了水陸空交通設施,近年人口大量流入、七普常住人口已達936.99萬、比六普新增191萬的后發城市,合肥未來的發展空間無疑值得期待。
正在合肥一眾國家實驗室眾多大科學裝置孕育的量子通迅、量子計算機、可控核聚變、新型光源、離子醫療、生物靶向藥等前瞻性基礎研究成果,正是值得合肥驕傲的“贏在未來“;
而正在合肥聚集、壯大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合肥特色“芯屏器合”產業,已形成三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一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大家電生產基地、中國聲谷、京東方、維信諾、長鑫、晶合、蔚來、安徽大眾、國軒所對應的世界家電之都,芯屏重鎮,新能源汽車之都,則應當是決定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里合肥發展走向的“決戰當下”;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都市圈龍頭,等等區域發展定位,無疑讓合肥在享受政策支持方面,已站上了一個全新高度,讓合肥得以甩掉曾經的眾多制約因素,在公平統一的政策層面參與市場競爭;
國家重要的高鐵樞紐城市、通江達海的江淮航運中心、越來越密隼的合新歐貨運班列,以及正在推進的新橋國際貨運航空港建設,讓素有區位優勢的“合肥智(制造”有了更具競爭力的輻射、物流優勢!
十四五末,蓬勃發展的安徽經濟總量爭取突破6萬億,有望成為與自身人口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強省;而安徽省會合肥的目標則是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6萬億,綜合實力邁入全國二十強并力爭前移;而其遠景目標,仍以建設全球科創新樞紐為要務: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重大成果;而城市建設則要成為新時代的樣板!
而距今十年后的十五五,作為安徽人,自然樂意看到,長三角三大副中心之一的合肥,能將老三縣、巢湖市劃區,廬江縣劃市,從而能成為超大城市;合肥未來科技城建成,新橋機場二期、通江達海兆西河一級航道建成,逐步趕上老大哥南京、杭州的發展腳步,進一步縮小與兩座傳統大都市的距離。
遙想三十年前,經濟總量排全國百名左右的小城合肥,到2020年闖進全國排名20強的發展歷程,人們對十年后,在江淮地理中心聳立起一座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理應有滿滿的期待!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