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民俗文化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里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兒唱到哪兒,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等黨和國家*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歷年來,有關部門共搜集整理了一千多首原生型民歌,有五百多首被編入各種歌曲……[詳細]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后定名為廬劇。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彩樓配》、《藥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詳細]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化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安徽省合肥市,流傳著的紙箋加工技藝,是傳統造紙工藝在技術上的延伸和發展,在歷史上承載著書法、繪畫藝術,并在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紙箋加工技藝就是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傳統加工紙的工藝產品主要有:手繪描金粉蠟箋、造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板套色水印箋以及絹箋、砑花箋等。粉蠟箋,又稱粉蠟宣、五色粉蠟箋、梅花玉版粉蠟箋、描金云龍五色粉蠟箋、描金云龍彩蠟箋等,是源于唐代的……[詳細]
洋蛇燈所在區域為肥東縣解集鄉大邵村。大邵村位于東山山沿,村風淳厚,民風純樸。相傳元末明初,邵姓婆媳為躲避元兵破孩,在一山洞棲息。正好遇到明兵追趕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見婆媳二人,欲圖不軌,這時,山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一條數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直撲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驚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無事。三月后媳婦生下一子,取名“思明”。當邵思明至18歲時,母親告知其事。邵思明為知恩圖報,發動全村扎洋蛇燈玩耍,紀念這一逢兇化吉的日子。蛇神用竹篾成鱗狀,外蒙白布,繪鱗,蠟燭插在一個圓形的上下垂直能轉的底座上。不論側旋,還是翻滾,燭心始終朝上,蛇珠亦能上燭轉動。出燈時,前面四對牌燈,一對……[詳細]
傳統加工紙工藝是我國造紙發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造紙發展史上亦具一定地位。既使在現當代,仍然是書法、繪畫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弘揚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傳統加工紙就是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傳統加工紙的工藝產品主要有:手繪描金粉蠟箋、造金銀印花箋、泥金箋、木板套色水印箋以及絹箋、砑花箋等。巢湖掇英軒近年來致力于一些失傳多年的對現今尚有實用價值的傳統加工紙名箋進行恢復性的研究生產。1999年成功地將失傳多年的傳統加工……[詳細]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廣大地區。清代末期,黃梅調與安慶市懷寧縣等地區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皖劇”,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詳細]
廬州土陶具有傳承保護價值、文化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它將造型藝術、審美藝術融為一體,在社會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廬州土陶傳人李宏亮的家族制陶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其曾祖父用手工制作的方法和簡易的柴窯,燒制出了形態各異的碗、盤、碟、罐、缸等生活土陶制品。隨著李家制陶水平的逐步提高,李氏土陶逐漸成為合肥地區頗具影響的一個手工技藝品種。20世紀90年代初,李宏亮從大學美術系畢業,即成立“野佬陶坊”,潛心研究陶藝。他利用租來的龍窯,專門燒制自己制作的各種創意作品,把廬州土陶制作技藝、題材創意推進到一個新的層面。李宏亮的作品注重造型和裝飾的有機結合,揭示泥土的塑性美和表現活力,大膽吸收雕塑、書法,繪畫等諸……[詳細]
張氏大洪拳是集內外家與一體的一個拳術門派,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演練時扎實穩慢,發力配合呼吸,以氣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種,步法以蛙行步為主,腿多鏟、纏,手型多為雞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肩出為主,陽爪多出于腰,陰爪多出于肩,善于擼袖出爪。因而此拳宜于防身健身。自光緒六年張氏大洪拳*一代宗師張福順(1856—1933)傳授此拳,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合肥張氏大洪拳是由張傳正(1916—2001)拳師傳入市內,現為合肥市*有影響的門派之一。1980年,為了弘揚中華武術,為國獻寶,張傳正老拳師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參加了安徽省武術歷史資料挖掘整理工作,并主動將師傳精習多年的大洪拳獻……[詳細]
牛門洪拳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創始人為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牛官堡村人。清末,牛官堡村先后出現兩位德藝雙馨的武林高手,一位是牛翰章,一位是牛洪川,兩位大師晚年返鄉設館授徒,*后形成了今天的“牛門洪拳”。牛翰章自幼從家父習武(家父乃清代武舉),后又外出拜師,返鄉時已練就“鐵布衫”、“金鐘罩”之功。先是從軍報國,其后闖蕩江湖,威震南北鏢局,因德高望重,故鄉人都尊稱他“牛三教師”。他綜合百家之長,自創大洪拳、小洪拳、十路譚腿、青龍手等拳法套路,并在小郢牛、中份牛村形成一個支流。牛洪川乃牛翰章之侄,自幼拜在牛翰章門下,后隨慧云大師云游江湖,拜師學藝,練就渾身解數與上乘輕功,據說其人可踏雪無痕、過水無紋,……[詳細]
相傳陰陽雙合拳為元末明初時期著名武術家楊藝所創,他少時習武,精通少林武當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結合內外家功夫之長,巧妙結合中醫經絡學與臟腑的連帶表里關系,運用肢體運動的牽拉拽引敲擊振穴的手法,疏通陰陽八脈十二經絡氣機實現臟腑陰陽的表里合一,達到人體陰陽平衡提高免疫能力,防治百病。其拳既有少林派的剛猛舒展,又有武當內家的綿柔。整趟拳術始終蘊含陰陽動靜的辯證統一,故謂陰陽雙合拳。由于該拳養生技擊價值很高,故祖師創拳后,立下門規,是謂單傳。至第13代時陰陽雙合拳傳于九華山護院武師尚吉杰。第14代時陰陽雙合拳傳于著名武術家余化龍,余化龍早年為愛國將領衛立煌軍營的武術教頭,建國后為安徽省首批武術名家,晚年執……[詳細]
廬州地區自古有雕刻核雕用于“辟邪”的民俗,清末民初核雕藝人又創造出全國獨有的“剔雕”技藝以及山核桃鏤空技藝,使得廬州核雕已經從簡單的民風民俗上升為雕刻藝術。廬州核雕中的“剔雕”是一種能夠直接表達中國傳統書畫的獨特雕刻技藝,在全國核雕界具有*一性。它利用“象牙果核”黑褐色的內果皮與白色胚乳來體現傳統文化中的黑、白關系,形成構圖。廬州核雕中的鏤空技藝是在表面紋路狂野,內部結構復雜的山核桃上進行雕刻的,它將山核桃表面結構與內部結構多層利用,*多能夠雕刻出4層的復雜構圖。剔雕技藝與山核桃鏤空技藝是廬州核雕藝人智慧的結晶,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一性,具備較強的歷史研究價值。一直以來廬州核雕主要以家族傳承的形……[詳細]
巢湖樹雕畫是以樹皮、樹心、樹根為原材料,以獨特的民間手工傳統技藝制作,成為江淮地區獨具特色一個民間傳統美術品種。傳承人尹修平自幼跟隨父輩學習美術技巧,秉承前輩民間工藝師們的藝德,后潛心研究樹雕畫的制作工藝,建立工廠和生產流水線,將原有的樹雕畫藝術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其樹雕畫作品在省內外裝飾畫界已自成一家,獨成一派。其作品融雕刻、繪畫、書法、噴涂于一體,以山水為題材,兼有少量的花鳥動物。作品既超越油畫的立體質感、版畫的疏密簡淡,又兼備國畫的氣韻靈動,不同于一般裝飾畫的刻板單一。其畫面風格古樸典雅、雄渾清逸,令人百看不厭,屬工藝美術中的獨門奇技。樹雕畫具有觀賞、裝飾、收藏價值和較高的工藝美術價值……[詳細]
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制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火筆畫是安徽合肥的名工藝品。火筆畫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制高溫鐵筆,借鑒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火筆畫的特征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火筆畫”制作技藝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跌入低谷、凋敝零落,目前已處于瀕危失傳的境地,亟待國家和社會予以搶救……[詳細]
古籍修復歷史悠久,漢唐時期便有龍鱗裝裱技藝,到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古籍修復也開始繁盛起來,逐漸成為一門專門技藝。晚清至民國時期,古籍修復達至鼎盛,門派眾多,有滬派、蘇派、揚派、京派、蜀派、徽派、嶺南派、魯派、津派等。各派雖然在修復技巧上有些差別,但總體來說,傳承大致相同。派別的繁盛也促進了古籍修復這一行業的大發展。季氏古籍修復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傳承至今擁有120余年的歷史,獨創季氏漿糊制作工藝,擅長運用“飛托法”針對絮化古籍進行修復。*一代傳承人季克功先生,清光緒年間秀才;第二代傳承人季云章先生制作修書漿糊時,擅長用無根之水,寒冬之雪,輔以家傳特制中藥材,用桑材小火熬制,制好后,挖……[詳細]
三河鎮歷史悠久,羽毛資源豐富,自春秋時就有制作羽扇工藝。據《唐書》記載,“其扇風緩而涼、病弱者用之,亦不傷風感冒,孕婦尤為適宜。”三河羽扇制作是以禽鳥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紋特征,精心整理分類,制作成品種繁多的羽扇制品。這種羽扇制品0平薄,質軟風柔,制工精致,式樣美觀,常被人們稱為:“清涼悠悠鳥毛扇”,歷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三河羽扇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需經過分檢、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包角、繪畫、裝璜等14多道工序才能成扇。三河羽扇制作的第三代傳承人丁政權,從事羽扇工藝制作研究近三十年。多年來,丁政權革新改良羽扇的制作工藝,豐富羽扇的藝術價值,并自立“皖云青”注冊商標,先后開發出孔雀……[詳細]
廬陽梅花針灸,又稱“梅花派”、“周氏梅花針灸學派”,是全國著名的中醫針灸流派,在中醫“治未病”和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積累了豐富的針灸治療經驗,具有中醫“簡便廉驗”的特點,門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歷史,迄今已傳承9代。廬陽梅花針灸在灸具灸法、針法、時間針灸學、脈學、刺血、埋線、火針等方面獨具特色,針灸著作影響深遠。《金針梅花詩鈔》被稱為繼《針灸大成》后又一部重視針刺方法,并有所創見的針灸學專著”,《灸繩》是全國多家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必讀著作。2005年,周氏將“梅花派”改名為“梅花針灸學派”,2010年成立梅花針灸學派學術研究團隊,2013年成立蔡圣朝名醫工作室,至今已創新灸具70余項,……[詳細]
廬陽剪紙是對流傳在合肥地區剪紙的統稱,由于剪紙本身在百姓生活中分布廣泛,因此廬陽剪紙在當地群眾中也具有廣泛的影響和生存的空間。廬陽剪紙大都通過家傳身教的方式,代代因襲相傳。許多藝人都早已湮沒于歷史的煙波,目前依然活躍的剪紙藝人主要有唐定蘭、葛崇云、朱山中、周升國、胡益厚、劉寧侯、侯紅妹、楊有鳳、黃曉萍、宗流柱等兩百余人。廬陽剪紙藝術內涵豐富,風格多樣,技法各異,既具有徽派剪紙的靈秀精巧,又有淮河流域剪紙的粗疏古拙,代表作品主要有張愛源的《噴龍》、劉繼成的《李白與杜甫》、唐定蘭的《八仙過海》、葛崇云的《紅樓人物》、朱山中的《遠古的呼喚》以及周升國的《水滸傳》“一百單八將”等。……[詳細]
蛋雕是在各種禽鳥的蛋殼上進行雕刻的一種民間工藝。明清時期,民間在節慶喜事時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后來,人們在蛋殼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吉利,后又將雞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逐漸形成了蛋雕制作技藝。古城廬州,居安徽中部,文化底蘊豐厚,相對封閉的農耕社會為“廬州蛋雕”這一傳統技藝在民間的生存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存續環境。合肥素稱“0雞之鄉”,除著名的肥東、肥西0雞、吳山貢鵝外,還有人工飼養的野雞、大雁、孔雀、鴕鳥等,各種蛋殼為蛋雕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當前,廬州蛋雕制作技藝主要有馬家軒和王劍兩個傳承系列。馬家軒和王劍二人,在繼承蛋雕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形成自己的蛋雕藝術風……[詳細]
紫蓬山位于肥西縣中部,屬大別山余脈,被譽為“北九華”,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遺風。山中古木參天,風光綺麗,素有“廬陽*一名山”之稱。相傳三國魏將李典鎮守合肥,在山頂建廟祭祀七世祖漢代大將李陵,因而紫蓬山又稱李陵山。因紫蓬山地處廬州西側,李陵廟唐代賜名為西廬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紫蓬山西廬寺及其衍生的紫蓬山廟會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紫蓬山作為北九華山,它的佛教文化在民間積淀豐厚。早期的紫蓬山廟會香火鼎盛,聲名遠赫,香客結隊而來,這種有組織的朝山叫乘旗。一支燒香隊伍舉一桿旗,組織者稱香首。有組織朝山進香的乘旗,一桿旗內分旗、鑼、駕、引四大部分,組織嚴密整齊。像這樣有組織的燒香者,每桿旗都有三……[詳細]
傳統鉀明礬制作工藝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與智慧的結晶,自唐朝中宗年間(705-709)班大宏、班二宏發現明礬,礬山即興起采煉之舉,千年明礬開發史就此開端。由唐朝簡單的手工小規模采煉,到宋朝發展為作坊式生產。采礦業由一天一人采100至200斤礦石,到宋朝時已發展到一次采“一柯”能達到9萬多斤礦石。煉礬也逐步實現了由煎礬與礦石焙燒的連續作業。經歷代采石煉礬工人的不斷完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一直沿襲至今,千年煉礬窯火不斷。傳統鉀明礬制作工藝通過歷代采石煉礬工人的摸索、提高、發展,形成的工藝流程是:明礬石開采、明礬石焙燒、熟明礬石風化、明礬浸取、礬液沉降、礬液加熱、明礬結晶七個工序。傳統鉀明礬制作工……[詳細]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