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安徽合肥的歷史
可選中1個或多個下面的關鍵詞,搜索相關資料。也可直接點“搜索資料”搜索整個問題。
合肥是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夏商時期,合肥地域居住著淮夷族,為我國東方夷族的組成部分。春秋屬楚,戰國屬吳。秦并六國,建立郡縣制,置合肥縣,屬九江郡。公元581年,隋置廬州治于合肥,歷經唐、宋、元、明、清諸代1400余年,均為廬州治所,故又名廬州。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安徽省會由金寨遷合肥。解放后,合肥正式成為安徽省省會。
合肥的消費水平中等,我個人認為非常適合居住、生活,我就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去過很多地方,還是*喜歡合肥,現在合肥在大建設,已經越來越好。
合肥,古稱合淝、廬州、廬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會,是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區中部,江淮分水嶺南測,巢湖之濱,淝水穿流而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同時也是全國知名的園林城市、科教城市。合肥市于2010年正式進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考古學家發現合肥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他們除了采集狩獵外,還從事農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秦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曾為揚州治。
自古以來,合肥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曹魏、東吳兩國就在合肥大戰幾十年。三國時合肥較多時間為曹魏控制。
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曾為淝水之戰的主戰場。隋初復改合肥縣,為廬州治所。宋為廬州,南宋時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為廬州路,明為廬州府治。清為江南省廬州府治。
安徽省建于1667年,合肥在1853年至1862年間為安徽省臨時省會。1912年廢合肥縣,分置肥東縣、肥西縣。1938年春,安慶淪陷臨時省會遷至立煌縣(今金寨)。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省會由金寨遷駐合肥。1952年正式定省會為合肥。1988年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
合肥,古稱合淝、廬州、廬陽,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省會,是一個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地處長江中下游江淮丘陵地區中部,江淮分水嶺南測,巢湖之濱,淝水穿流而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合肥同時也是全國知名的園林城市、科教城市。合肥市于2010年正式進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考古學家發現合肥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他們除了采集狩獵外,還從事農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秦置合肥縣,屬九江郡。曾為揚州治。
自古以來,合肥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曹魏、東吳兩國就在合肥大戰幾十年。三國時合肥較多時間為曹魏控制。
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汝陰縣,曾為淝水之戰的主戰場。隋初復改合肥縣,為廬州治所。宋為廬州,南宋時期,合肥是抗金前沿。元為廬州路,明為廬州府治。清為江南省廬州府治。
安徽省建于1667年,合肥在1853年至1862年間為安徽省臨時省會。1912年廢合肥縣,分置肥東縣、肥西縣。1938年春,安慶淪陷臨時省會遷至立煌縣(今金寨)。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省會由金寨遷駐合肥。1952年正式定省會為合肥。1988年轄東市、西市、中市、郊區4區和長豐、肥東、肥西3縣。
“合肥”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