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空間“潮”向美好生活
在“合柴1972”文化創意園區,原合肥柴油機廠缸體鑄造車間改造成為當代美術館。(資料圖片)
文創空間是文化、生活、藝術等元素相結合的綜合體驗場所,搭建了文化與生活的橋梁。近年來,合肥市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一批頗具本土特色的文創空間“串珠成鏈”,豐富市民休閑生活,彰顯城市文化自信,讓街市更靚、文旅更活、省會更“潮”。
陽春三月,走進位于合肥市包河區的“合柴1972”文化創意園區,只見斑駁的老廠房、高聳的煙囪、老式水塔等工業遺跡與園區的現代化建筑及裝飾物交織混搭,設計感十足。漫步園區,記者愜意地來了一場“時光之旅”。
上世紀50年代這里*初是肥西窯廠舊址,合肥市的*一塊磚就誕生于此。1964年合肥柴油機廠將新址選在了這里。2018年5月12日,開啟了這塊土地54載工業歷程的合肥柴油機廠整體搬遷。留下的廠房與機器何去何從?是讓工業記憶正式落幕還是保留下來開啟一段新的產業故事?合肥選擇了后者。
2019年8月,合肥柴油機廠舊址啟動改造。以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為方向,一個延續工業風,并將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為一體的文創園區,于當年10月2日落成開放。
由老廠房轉化而來的文創園區,一時間成了合肥市民爭相打卡的“文藝地標”。走進由金工鑄造車間改造而來的合肥家電故事館,迎面看到的是一條復古小街。合肥火車站、陶永祥號炒貨、長江飯店等頗具“合肥記憶”的老地標復刻在眼前,將參觀者拉回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穿過這一街區,一個個從合肥誕生的家電品牌及家電產品的生活布景逐次呈現,讓人熟悉又親切。跨越時光,在家電故事館的*后一部分,“芯屏器合”展區則翻開了合肥工業全新的一頁。以芯片、平板顯示、裝備制造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正成為合肥的“新名片”。
不同于金工鑄造車間大刀闊斧地改造,合肥柴油機廠原缸體鑄造車間則保留得原汁原味,僅僅是作為展館使用。走進車間,獨特的雙曲拱結構加榫卯結構穹頂屋面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園區*具特色的一棟建筑,咱們頭上的拱形屋頂結構沒有使用一根鋼筋,卻支撐著這座廠房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園區運營經理顧太奇介紹,為了豐富園區內涵,結合本土市場需求進行“定制化”產業發展,推動其成為省內創意文化的聚集地,自開園以來,“合柴1972”文化創意園區先后舉辦展覽、藝術活動400余場次。其中,在安徽首次展出或舉辦的活動占比1/3。除此之外,合肥美好生活節、合柴野市、合肥城市咖啡節等活動的舉辦,也讓園區人氣節節攀升。
“合柴1972”是合肥市包河區近年來創意文化產業不斷探索的一個縮影。眼下,包河區正強化文化對旅游的支撐、創意提升和價值挖掘作用。圍繞“千年包公、人文包河”的文化主線,著力提升包公園、罍街、“合柴1972”等文創街區的產業特色,持續擴大文化供給,打響文旅品牌。
要問合肥的年輕人*常造訪的街區在哪兒?位于蜀山區的金大地東西街必有一席。打開社交網絡,關于這里的“打卡”“探店”等分享不計其數。這里是集文體娛樂、美食旅游為一體的特色商業街區,建筑風格復古,文化活動有趣。
時值春日,百花爭艷。3月13日下午,在金大地東西街,一場慶祝傳統節日花朝節的活動正在舉辦。在西街,記者看到一團團一簇簇粉色花樹裝飾在道路兩側,一群身著漢服的年輕男女手持鮮花,或長袂飄飄,或英姿颯爽。漢服秀、遴選花神、花朝節市集,觀賞意味強而又參與度高的活動設置,將街區裝扮得婀娜多姿。“每個月我們都會舉辦兩到三場創意活動,讓游人有更多‘沉浸式’體驗。”安徽金大地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企劃主管李謙介紹,近年來,街區先后策劃了“知秋野餐”、“流星秀場”、“云”空中裝置展等一系列文化創意活動,為合肥本土“潮文化”增添了新的注腳。
在處處體現潮流創意元素的金大地東西街,還藏有不少值得“打卡”的小型文創空間。“霸都書局”就是其中一家。作為一家青年藝術主題書店,這家店充滿人文氣息,不僅販售生活和藝術類書籍,也出售特色文創產品,如合肥美景“立體書”、水晶立方的云朵、本土原創手工“包小包”……“文藝范兒”十足。
頗有意思的是,在書店的二樓還辟有一處專門的空間,用于布展,復合空間的設計讓書店凸顯出濃濃的藝術氣息。“我們希望將書局打造成一個文創+藝術的空間,為本地喜愛文藝的青年提供在地的文化服務。”霸都書局主理人黃十三介紹,目前書店還以平臺搭建者的身份,打造了一個青年藝術會客廳,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據介紹,隨著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合肥市蜀山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邁上“快車道”,初步形成“一核、三軸、三區”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一核即天鵝湖文化商務區,三軸包含長江西路數字文化服務融合軸、潛山路都市活力休閑軸、懷寧路文化商業集聚軸,而三區則是指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蜀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區。依托已有的文化資源,眼下蜀山區正全力拉長文化產業鏈,積極招引更多優質的文化企業、文化產品落地開花。
當傳統陶瓷與現代科技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在合肥市包河區迅達藝術文化園區,傳承古法的“廬州窯”陶瓷藝術在智慧科技的催化下,發生奇妙的反應。
陶瓷竟然能說話?這是“廬州窯”產出的瓷器*特別的設計。打開手機支付寶VR掃一掃功能,掃描陶瓷上的任意圖案,就會“跳”出一段精心制作的視頻,或是介紹瓷器背后的故事,或是描述合肥風景的美文,抑或是講述合肥的科創成果……
“廬州窯”背后的故事得追溯到十多年前。當時,合肥市文物局在包河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目前合肥地區僅存的一座磚砌饅頭型窯古窯址,距今約一千多年。這一消息迅速被本土文化企業捕捉到。經過潛心歷史考證與工藝研究,傳承古窯址的饅頭窯型和燒制工藝得以“復活”。2019年“廬州窯”正式誕生,在這里,人們既可以學習陶藝創作、繪瓷燒制,亦可以觀看有關書畫藝術的展覽。
遍覽文化園一樓的“陶藝坊”,一幅幅合肥的美景被搬到了陶瓷上,以古樸的清風閣、包公橋為背景的“醉美包河”,天鵝湖旁的城市天際線、八百里好風光的浩淼巢湖……“廬州窯瓷器上的圖案都由安徽本土作者創作,目前有兩位駐館畫家,文化園還和省書法家協會及省美術家協會的30多位書畫藝術創作者達成了長期合作。”“廬州窯”產品研發主管吳云龍介紹。
不僅僅是藝術上創新,值得一提的是工藝上創造,“廬州窯”的瓷器在原料中創新性地添加了貝殼粉,并使用了納米涂層。“不僅提高了瓷器的硬度,也使得其表面更易清潔。你看,我們的瓷碗胎體輕薄而均勻,還會‘唱歌’呢!”說話間,吳云龍手托瓷碗,手指沾上一些清水,輕輕摩擦碗的邊緣,瓷碗便會因為共振等原理發出悅耳的聲音,十分神奇。
“廬州窯”、廬州意庫、長江180藝術街區……近年來,在合肥市各項政策支持下,多姿多彩的文創空間正不斷涌現,全市創意文化產業加速“串珠成鏈”。一批以創意為龍頭、以內容為核心的本土文化企業,驅動產品制造,創新產品營銷,并通過后續衍生產品的開發,形成上下聯動、多點銜接、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產業鏈條,讓文化更靚,商旅更活,城市更“潮”,生活更美。(記者 洪放)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