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全國169個國家級高新區2019年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前三、杭州跌出前五、西安合肥穩居前十
重磅 全國169個國家級高新區2019年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前三、杭州跌出前五、西安&合肥穩居前十...
導讀: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陸續向各園區下發了2019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全國169個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綜合排名塵埃落定。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深圳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科技園占據前三,武漢東湖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分列四五位,合肥高新區創造歷史*佳排名第六,7-10位分別是西安高新區、杭州高新區、廣州高新區和成都高新區。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國家高新區”或“國家級高新區”,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
是中國在一些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區。高新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988年國務院開始批準建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成為我國*一個國家級高新區。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
至今,已經有169個國家級高新區遍布在全國30個省市及自治區。完整名單可至公眾號后臺發送“高新區”獲取。
2019年,全國169家高新區共實現生產總值12.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3%;上繳稅費1.9萬億元,占稅收收入的11.8%;出口總額4.1萬億元,占外貿出口總額的21.6%。2019年,全國高新區新增注冊企業61.9萬家,同比增長32%;企業從業人員2213.5萬人,同比增長5.8%;實現營業總收入38.6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工業總產值24.0萬億元,同比增長8.0%。
3、評價指標中部分數據具有不確定性,不公開排名也在一定程度避免了高新區給數據“注水”的可能。
所以,即便名次上升,高新區也會刻意保持低調;名次下降,園區肯定按下不表,因此一般很難從公開渠道獲得完整的169家高新區排名。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全力收集相關數據整理成榜單,為大家提供參考。以下是部分國家級高新區2019年綜合排名情況匯總:
1、中部地區高新區上升勢頭較好,如武漢東湖高新區,排名比去年前進一位,來到第4;合肥高新區前進兩名,位列第6創歷史新高;長沙高新區上升一位,目前距前10僅一步之遙;南昌高新區排名第30,首次入圍*一梯隊。這說明具有土地優勢、產業轉移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的中部地區正在強勢崛起。
2、新一線園區遭遇發展瓶頸,去年排名第三的杭州高新區跌出了前六,前兩年發展勢頭較猛的成都高新區對2019年排名避而不談。可以看出,一些新一線城市,尤其是利用互聯網彎道超車的城市,經過高速增長階段后,出現增速回落,反映了這些高新區正面臨“脫虛向實”的轉型壓力。
3、從*一梯隊園區近幾年的主要措施看,高新區正在從優惠政策向深層次的產業集群轉變。其原因,一是優惠政策往往導致高新區的粗放式發展,不利于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的形成;二是高新區已形成了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聚集區,相對于產業聚集因素,優惠政策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小。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中關村科技園,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中國*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也是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核心園區。中關村科技園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也是*早被譽為“中國硅谷”的高新區。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我國科教智力和人才資源*為密集的區域,擁有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超過40所,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超過200家;
擁有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
廣東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成立于1996年9月,規劃面積11.5平方公里,是國家“建設世界*流高科技園區”的六家試點園區之一,是“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2011年,深圳高新區創下一個新紀錄,成為中國單位面積產出*高的科技園區。當年,深圳高新區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054.57億元,同比增長34.2%,是1996年高新區建區之初的40倍。按照高新區工業用地3.28平方公里來計算,每平方公里創造工業總產值1236.15億元,單位面積產出超出臺灣新竹科技園,位列全國首位。
2017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中,深圳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7009億元,凈利潤1068億元,在全國147個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第二,此后三年一直牢牢占據這個位置。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高新區以占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約11%的GDP,誕生了全市約14%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深圳高新區已經培育了上百家境內外上市企業,集聚了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人才,是全國創新資源*為集聚、創新成果*為顯著、創新氛圍*為濃郁、創新環境*為優越的區域之一。根據2019年印發的《深圳國家高新區擴區方案》,科教資源集中的南山園區、高新技術產業未來發展核心的坪山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基礎雄厚的龍崗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完善且孵化載體較為集中的寶安園區和已改造更新提升產業能級的龍華園區,這五個條件比較成熟的園區納入深圳高新區范圍。五個新擴園區總規劃面積約147.96平方公里,工業用地面積約39.65平方公里。加上深圳灣片區,擴區后深圳高新區總規劃面積為159.48平方公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張江已經成為我國生物醫藥領域創新人才集聚、研發機構集中、新藥創制成果突出、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的地區之一,
企業總數、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數、獨角獸企業數、A股及新三板企業數量、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藥物臨床試驗數量、CDE藥品受理總數、上市二、三類醫療器械數量等8項指標全國領先。
在產業規模上,2019年,張江生物醫藥工業產值突破400億元,占全市比重29%。
工業產值1億元以上生物醫藥企業28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9家,產值317億元,其中羅氏制藥產值153.49億元。在產業能級上,2019年新引進1億元以上生物醫藥項目23 個,總投資超過220 億元。
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制藥企業中已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全國醫藥百強企業有19家在張江設立了總部或研發中心/運營中心。
在創新成果上,截至2019年,張江園區在研藥物品種超過400個,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項目超過135個,其中處于II、III期臨床階段的一類新藥39個。
上海市2018年獲批的4個新藥,全部來自張江;2019年浦東獲批的3個新藥,均來自張江,占全國1/4。
于1988年創建成立,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高新區,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2007年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1年被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為全國四家“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之一。
2016年獲批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并獲批為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
全年新增企業超過2.7萬家,同比增長35.9%;新增高企571家,總數達2899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總數達44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6.1%,專利申請量突破3萬件。
全球*大產能的中小尺寸面板生產線層高端自主芯片量產、全國*一條全流程5G智能生產線投運,全省*一家海外上市互聯網企業、全省*一家科創板上市企業、首臺漢產氫能源乘用車等。
蘇州工業園區隸屬江蘇省蘇州市,位于蘇州市城東,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
2019年,蘇州工業園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4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0億元,進出口總額871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萬元。在商務部公布的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蘇州工業園區連續四年(2016、2017、2018年、2019年)位列*一,在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五,并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流高科技園區行列,2018年入選江蘇省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
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區域面積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省市城市西部副中心,毗鄰市政府和新橋國際機場,獨擁“一山兩湖”,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支點和合肥建設“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主要載體。合肥高新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2019年國家級高新區綜合評分中進步兩位,位列全國第六!
此外,合肥高新區做深政策更新迭代,從2014年實施扶持產業發展“2 2”政策體系到重組升級“1 N”政策體系以來,
累計投入財政資金61.48億元,財政資金的杠桿和撬動效應得到較大程度的發揮,撬動社會資本近500億元,
2020中國LP峰會,合肥高新區躋身*佳政府LP(地市級)TOP10,位列全國第八!
合肥市近年來因為一系列操作被網友戲稱為“隱秘的投行大佬”,更多關于合肥的介紹可以點擊跳轉到:
西安高新區是1991年3月國務院首批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高新區之一。2006年被科技部確定為要建成世界*流科技園區的六個試點園區之一,2015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西安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7年4月,陜西自貿區正式掛牌,高新功能區作為陜西自貿區面積*大、以特殊監管區區外保稅等通關模式創新為特色的核心片區正式啟動建設。
29年間,西安高新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一系列重大跨越,主要經濟指標長時間保持高速增長。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區常年占據前十。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02.73億元,增速12%,分別占全省和全市總量的8.2%和22.6%。2018年,西安高新區成功托管了來自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的12個街鎮,面積達到1079平方公里。高新區確立了“北提、南閑、東聯、西拓、中優、外協、內融”的空間發展策略,并開啟了“破繭化蝶”式機構改革,為高新經濟發展蓄足力量。目前的西安高新區,累計注冊企業達16萬家,形成了以半導體、軟件信息等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以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為核心的現代制造業,以及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
5未來國家級高新區從1988年起步,歷經30多年的發展歷程,總數達到169家,集聚了近2萬家各類創新載體,全國一半的孵化器、眾創空間,并開始從產業園區向科技生態社區轉變,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新興業態的培育,發展質量明顯提高。一大批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在國家高新區形成,中關村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武漢東湖的光電子、張江的集成電路、天津的風能產業規模分別占到全國的11%、50%、35%和30%!2020年7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兩大發展定位,分2025年、2035年兩個階段提出具體目標:
到2025年,國家高新區將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國際領先的產品,涌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高新區將從吸引*流創新人才、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進行系統部署。
4.將“商家訂單號”填入下方輸入框,點擊“恢復VIP特權”,等待系統校驗完成即可。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