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部門聯合出臺重要行動方案涉及這些市縣!(全文)
近日,安徽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出臺《安徽省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行動方案》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宣城市、銅陵市、池州市、潁上縣、巢湖市
支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資源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000家。
加大對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500個以上。
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等指標時,充分考慮資源型地區轉型重大項目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納入耕地占補平衡國家統籌。
根據方案,全省支持資源型地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合淮(南)產業走廊,規劃建設合蕪馬、合滁、合銅產業走廊,支持淮北市、宿州市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對接先進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優化產業和城鎮空間布局。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安徽省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行動方案的通知
現將《安徽省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省財政廳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
安徽省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行動方案
為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關于印發〈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振興〔2021〕1559號),加快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宣城市、銅陵市、池州市、潁上縣、巢湖市等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加強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開展1:5萬區域礦產調查4840平方公里,預測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并進行“三位一體”評價。實施新一輪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深入推進煤、鐵、銅等大宗戰略性礦產的勘查,力爭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0—15處。(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省地質礦產勘查局配合落實)
(二)統籌資源能源開發與保護。劃定8個國家資源能源基地、8個國家規劃礦區,打造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的核心區,到2025年,煤炭年產量穩定在1.1億噸,鐵礦、銅礦年開采量分別提升至5000萬噸、1500萬噸。(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省能源局、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三)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將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指標納入開采準入條件,嚴格執行重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低指標要求。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質量再提升行動,建立省級綠色礦山管理平臺,創建省級綠色礦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省生態環境廳配合落實)
(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依托省級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爭創一批資源能源領域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支持引進和培養一批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團隊,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80人。支持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資源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000家。(省科技廳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五)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支持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做大做強淮北陶鋁新材料、馬鞍山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銅陵市先進結構材料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達到2800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左右。加大對煤炭、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500個以上。支持資源型地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新增不低于40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和示范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六)對接重大區域戰略。支持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加強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完善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成本分擔和利益分享機制,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合淮(南)產業走廊,規劃建設合蕪馬、合滁、合銅產業走廊,支持淮北市、宿州市積極融入徐州都市圈,對接先進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優化產業和城鎮空間布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七)推進各類地區特色發展。支持淮北、銅陵等資源枯竭城市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培育接續替代產業,爭創國家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轉型創新試驗區。(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落實)強化國有企業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責任,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省國資委牽頭負責)督促煤炭企業規范計提、使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加快采煤沉陷區礦山生態修復和耕地復墾,到2025年,全省治理采煤沉陷區9.6萬畝。(省自然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落實)利用受損土地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建設大唐淮北五溝、淮能電力鳳臺丁集等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項目。(省能源局牽頭負責)實施全省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三年實施計劃,設立總規模不少于200億元的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專項貸款,加快推進居民居住條件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整治修復、接續替代產業培育等工作,到2024年,基本完成全省15個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任務。(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國資委、國開行安徽省分行按職責分工落實)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資源能源開發地干線通道、相關連接通道規劃建設,推進實施池州—黃山高速鐵路、巢湖—馬鞍山城際鐵路、六安—廬江普速鐵路等重點項目,加快鐵路、港口貨運站場向公鐵水聯運綜合貨運樞紐轉型升級。加快建設銅陵港江北港區、石臺非金屬礦、霍邱鋼鐵物流園等鐵路專用線,打通鐵路運輸“*后一公里”。(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交通運輸廳配合落實)推進獨立工礦區與所屬地市城區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力爭實現資源型地區市到縣一級公路聯通、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省交通運輸廳牽頭負責)加快火電靈活性改造,按1.1—1.5倍配置調峰容量,提高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能力,鼓勵開展快速啟停改造。(省能源局牽頭負責)
(九)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解決采礦沉陷區、尾礦庫、特大露天礦坑等歷史遺留問題,完成《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25年)》確定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有效防范閉坑礦山潛在污染風險。建立市場化方式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庫,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按職責分工落實)因地制宜實施國土綠化示范、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完成造林280萬畝左右。(省林業局牽頭負責,省生態環境廳配合落實)
(十)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全面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強化477個單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省林業局配合落實)開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培育打造省級綠色工廠100家左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牽頭負責,省生態環境廳配合落實)推進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高質量推進淮南、淮北、寧國經開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配合落實)推動沿江、沿淮資源型城市創建“無廢城市”。(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
(十一)積極參與國際資源能源和產業合作。鼓勵銅陵有色等重點企業加快海外資源布局,逐步擴大境外資源儲備和原料供應基地,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資源能源供應鏈體系。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引導建材、工程機械、有色、資源能源等行業優勢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加快構建設計研發、加工制造、營銷推廣、物流集散、售后服務等一體的跨境產業鏈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培育壯大外貿主體,加快推進安徽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產業園等4個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大力招引外貿領軍企業、貿易型總部企業、新業態龍頭企業。全面建設亳州、滁州、馬鞍山、宣城等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在有條件的開發區探索建立聯動創新區。優化提升銅陵(皖中南)等3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省商務廳牽頭負責,合肥海關、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三)健全普惠性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到2025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省教育廳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配合落實)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每個市集中力量建設1—2所高水平市級醫院。加強職業病防治院所和塵肺病康復站建設,實現縣(區)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和市級公立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全覆蓋。(省衛生健康委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配合落實)支持淮北、銅陵等市利用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工業旅游項目。(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負責,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配合落實)
(十四)提高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健全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制度,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推進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政策覆蓋面和受益面,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省財政廳配合落實)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范圍,到2025年,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省醫保局牽頭負責,省財政廳配合落實)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政策,建立健全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改善困難礦工、群眾生活狀況。(省民政廳牽頭負責,省財政廳配合落實)
(十五)著力穩定和促進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有效防范因資源枯竭、產業波動導致的規模性失業風險,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城鎮新增就業125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5%左右。實施新一輪“創業江淮”行動計劃,支持建設一批省級以上創業創新孵化載體。支持資源型地區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等條件下,在認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安排省級高技能人才研修班時給予適當傾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資源型城市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推進機制,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關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省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工作指導,綜合運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在項目建設、資金投入、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及時協調解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七)加大財政投入。省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類專項資金按相關規定重點支持資源枯竭城市項目,省“三重一創”、“制造強省”、創新型省份、技工大省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資源型地區。繼續爭取中央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資金。(省財政廳牽頭負責,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落實)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報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十八)創新融資方式。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資源型城市開展戰略合作,創新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重點加大對企業中長期流動資金的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負責,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銀保監局、安徽證監局按職責分工落實)鼓勵省級股權投資基金在資源型地區設立產業子基金,引導基金投向資源型地區重點產業項目。加大對資源型城市政府性擔保機構資金注入。(省財政廳牽頭負責,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落實)
(十九)強化用地保障。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建設用地修復后,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可作為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推進采煤沉陷區、獨立工礦區等重點地區土地復墾,對具備復墾條件的建設用地,可按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政策實施復墾,積極爭取沉陷區損毀耕地核減,相關土地復墾指標由治理主體優先使用。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等指標時,充分考慮資源型地區轉型重大項目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納入耕地占補平衡國家統籌。(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二十)加強督促落實。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建立完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加強跟蹤督促和分析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委、省政府。每年組織開展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績效評價工作,推動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落實)
打造世界*流綠色地鐵,青島又邁了一大步
教育部:十年來,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
西安新增2373個錯時共享停車位
重慶等地探索實施行賄人“黑名單”制度
城市更新數字化是關鍵 推進實景三維青島建設
80后90后男粉大呼“爺青回”!“王心凌男孩”火了
網傳“清華女博士報考協警”*新情況通報來了
圖集丨仙氣十足!巫溪蘭英大峽谷雨后現磅礴山水畫卷
古代禪院崗溝寺:山花燦爛 檀香彌漫
進賢長山晏鄉:鄉賢助力 路域環境更美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