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風投”再押注科大硅谷將為合肥帶來什么?
日前,安徽省政府正式印發《“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科大硅谷”的構想落地了。
同時,“科大硅谷”建設領導小組成立,領導小組由安徽省長王清憲任組長,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合肥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主要負責同志等任副組長,陣容豪華。
江南智造總局(ID:changsj001)注意到,未來,合肥有望誕生一個“創新之谷”,它將依托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匯聚全球創新人才和創新力量。
“黑馬”、“霸都”、“*牛風投城市”,合肥下一個稱號會是什么?
據悉,“科大硅谷”先期規劃建設“一核兩園一鎮”功能承載區,即一個“科大硅谷”核心區,蜀山、高新兩園,一個“訊飛小鎮”。
“科大硅谷”核心區位于合肥高新區,將布局一批高品質創新創業平臺,為中國科大校友來皖創新創業提供優質場所。
7月7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志表示,中國科大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支持中國科大在校師生、畢業生、科大杰出校友留皖、回皖創新創業,中國科大與安徽省共同提出建設“科大硅谷”的構想。
未來,“科大硅谷”通過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品牌效應,在全球匯聚一批包括中國科大校友在內的高層次人才,在皖創新創業。
“科大硅谷”之外,合肥還提出了“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
根據今年3月發布的《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合肥將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去年3月,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公布,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隨后,各地紛紛開始了布局。
去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其中包括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6月25日上午,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武漢隆重舉行。(圖為獲得省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們)
“黑馬”合肥,作為國家正式批準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自然不會忽視這個機會。
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公布,在空間布局部分提出,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從國家科學中心,到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科學”與“科創”一字之差,蘊含的深意也有所不同。
科學中心是基礎科研的研究和突破,科創中心更加強調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成果轉化。
科創有多重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表示,“創新像煲湯,有好食材還不夠,放在一起也不夠,還要持續文火慢熬,所有優質食材才能彼此作用、充分融合,直至渾然一體。”
目前國內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各要素間作用機制不暢,如產權界定不清、科研轉化銜接不良、專利經紀服務缺乏等。
此次公布的“科大硅谷”建設方案,目的就是要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以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示范工程。
為此,方案還提出了22項政策舉措,包括:鼓勵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大“高精尖缺”人才補貼力度;建立撥轉股、股轉債成果轉化模式;創新投融資模式等。
江南智造總局(ID:changsj001)注意到,在運營組織架構方面,“科大硅谷”表示,將創新建設模式,采取市場化方式,組建“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在全球遴選高水平專業團隊進行運營。
中國科大黨委副*傅堯表示,為參與支持“科大硅谷”建設,中國科大將會與全球高水平大學的校友組織共同組建“科大硅谷”全球校友事務部。事務部將選聘專業服務管理人才,常態化地開展全球校友聯系、對接、服務工作等。
當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產業生產力就此釋放,一座城市的經濟活力煥發生機,城市發展邁步向前。
曾被戲謔稱為“中國*大縣城”的合肥,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0045.72億元,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懈追趕,終于邁入萬億俱樂部。
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1/3的財政收入投入面板(京東方),賺了100多億。
2011年,合肥拿出100多億投半導體(長鑫/兆易創新),上市估計浮贏超過1000億。
2019年,合肥拿出100億投新能源(蔚來),大眾汽車新能源板塊落地合肥。
全力推動工業立市,抓住產業轉移機遇,合肥在*近20年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快速發展。而今后,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將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根據相關目標,到2025年,“科大硅谷”將爭取集聚科技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創服務機構等超1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50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成為全國科技體制創新的標桿。
“*牛風投城市”名號下,科技創新是今后合肥實力的活水源頭。
合肥有什么呢?有人說,不管合肥有沒有這個實力,中國科大在這里合肥就有底氣。
中國科大原本位于北京,上世紀京校大規模外遷,為尋找新校址,中國科大曾前往湖北、江西、河南等地考察,均以閉門羹收場,*終合肥對中國科大的到來表達了熱情。
中國科大外,合肥還爭取中電科系38所、16所、43所和中科院合肥分院落戶,由此合肥市逐步構建起中科大系、中電科系、本地系(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三駕馬車。這也讓合肥“打好科創牌”有了更多的依托和施展空間。
1989年,合肥首次將“科教興市”作為全市發展的基本戰略;2004年,合肥被科技部批準成為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17年,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合肥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市各類高等院校60所,有院士工作站70個,在肥服務兩院院士138人,全年授權專利53843件、比上年增長31.1%……
2021年全市各類教育發展情況(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
從“兩個胖子”變“科里科氣”,合肥用科創賭出了自己的未來。
當下以及未來,城市發展與高等教育關系緊密。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指出,對城市來說,產業要轉型升級,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一座城市的發展都建立在知識創新的基礎上,有大學才會有知識創新。
被譽為“*強地級市”的蘇州,城市經濟無需贅述,然而高教資源較弱,成為約束其未來發展的短板。為此,近年來,蘇州積極與中外知名大學合作,從外地引進“強援”,比如爭取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落地,此外,也包括與中國科大合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也在蘇州落戶。
但科技創新有沒有價值,能否轉化為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終還需要市場來檢驗。
合肥“左右逢源”的地緣優勢明顯,長三角一體化和中部崛起兩大戰略疊加,帶來了更多發展紅利。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除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雙城等“四極”外,中部崛起成為國家新的發展戰略。
中部崛起的國家發展戰略給中部幾大城市帶來機遇,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合肥、太原迎來政策利好。在專家看來,在面向未來的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布局上,合肥、武漢更有一定優勢。
“為強化科技創新攻堅力量,今年合肥將推動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參與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長三角成員城市間創新券互認互通,加快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轉化。”
如今,隨著“科大硅谷”的構想落地,合肥的未來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為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原標題:《建硅谷?“*強風投”合肥再押注》
閱讀原文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35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