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7次獲國務院表彰激勵合肥如何做到的?
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合肥這十年”產業發展篇新聞通報會上獲悉,十年來,合肥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合肥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勇當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我市先后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等國家級榮譽。戰新產業發展(2017-2021)、工業穩增長(2017、2020)連續五年共七次獲得國務院表彰激勵,在賽迪顧問發布的2021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中位列第11。
通報會現場。全媒體記者 張正朋 攝
十年來,合肥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本,把制造業擺在更突出位置,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12-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高于全國(6.3%)近6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居省會城市第2位、長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2.1%,高于全國(5.9%)6.2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3.3%。
聯寶科技全景。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十年來,合肥高度重視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成為“產業地標”。目前,全市已擁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宗工業產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31.9%,居全國城市*一方陣。
擁有家電、智能語音、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等4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居全國城市前列;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入選國家首批戰新產業集群,智能語音入列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骨干企業競爭實力顯著增強,超百億企業從2012年的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家;累計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1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居省會城市第六位。
十年來,合肥持續實施技術改造力促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加速躍升,特別是近年來,把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作為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智能制造“萬千百”工程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檔加速。
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躍升,2021年發展水平指數較201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關鍵工序制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59.4%,比2015年提高約20個百分點,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提速,發展水平居全國城市*一方陣,2021年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10%,工業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CAE/EDA工具軟件、機器人操作系統等基礎領域具備一定核心優勢。
統計顯示,目前,我市擁有2家全球“燈塔工廠”,累計獲批省級智能工廠25家、數字化車間175個,累計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30余家,連接工業設備超200萬臺(套)。累計建設5G基站1.5萬余個,市、縣主城區和重點中心鎮實現5G網絡信號全覆蓋,建成全省首條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上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個。
惠而浦Aurora歐諾娜洗碗機智能生產線。倪欣然 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攝
十年來,合肥深入實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升工程,加速構建自主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全力緩解重點領域卡脖子和產業基礎薄弱問題,促進科技成果“三就地”。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我市規上工業、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倍,居全國城市前列,近三年獲批省級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657個。累計獲批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22家,其中智能語音獲批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88家,較2012年增長2.2倍。
近年來,我市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19納米DRAM存儲芯片批量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成功問世;國際首個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蛋白疫苗為全球抗疫貢獻合肥力量;大尺寸液晶面板、硅基OLED、直寫式光刻機、“兩機”葉片、叉車、色選機、光伏逆變器、智能手環等產品躋身世界前列。
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制藥有限公司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生產線。全媒體記者 宋炎駿 攝
十年來,合肥始終把綠色作為產業強市的鮮明底色,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制造,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工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2012-2021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綠色園區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家,省級綠色工廠45家。推廣新能源汽車由2013的0.3萬輛增加到2022年的8萬輛。
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
出品 “湖畔點經”融媒體工作室、“看合肥”融媒體工作室
7月25日22:00!金寨路快速化改造主線橋放行通車!
合肥首次公布!事關“大外環”高速!
恭喜合肥!這項指標居長三角萬億城市之首!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