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鋪就強村富民路
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是關鍵所在。面對小農戶分散經營效益低下、農民收入渠道單一的限制,我省一些地方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積極拓寬農民收入來源,蹚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收”的振興之路。
——土地“大托管”,促進“雙增收”
秋收在望。淮南市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村民王亮卻沒有像往年那樣留在村里,準備秋收。“我家的20畝土地,全部托管出去了。從種到收,根本不用我操心,每畝地每年有650元的保底收入。”王亮高興地說。
王亮所說的“托管”,已成為前瓦村村民全新的“種地”模式:村民以每畝每年650元的價格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將土地委托給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生產經營。
為何要把村民的土地交給別人去種?“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每年村里都有不少土地拋荒。把土地整合起來,委托給種糧大戶經營,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能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和村民增收。”前瓦村黨支部*、村委會主任王軍道出其中玄機。
前瓦村地處偏僻,資源貧乏,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來源單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如何實現強村富民,一直是擺在前瓦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發展,前瓦村此前試圖通過招商引資來發展鄉村產業,以此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但尋找了一圈,沒人愿意來村里投資。
“別人不愿意來,我們自己先干起來。”2017年,楊公鎮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并在前瓦村試點“小田變大田”整村推進工作。這讓王軍看到了機會,他和村“兩委”成員上門入戶向村民宣講政策,引導他們進行土地流轉。
可一些村民并不愿流轉土地,王亮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王亮不僅種著自家的20畝土地,親戚朋友外出打工,也把土地無償交給他經營。要是村里搞土地流轉,王亮就種不上“免費”的土地了。
“拋去種子化肥、人工等各種成本,一畝地一年凈收益600元左右,現在土地流轉費就有650元。你會瓦匠活,農忙時節不耽誤你在外打工,又是一筆收入。土地流轉出去,不僅不吃虧,還穩賺不賠。”王軍找上王亮,一筆賬算下來,當時就說通了王亮。
“種糧大戶要是經營不善,人跑了,我們找誰要流轉費?”仍有村民心存疑慮。對此,前瓦村決定以集體經濟合作社名義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每年提前支付土地流轉費,再由合作社將土地委托給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有了村集體“作保”,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截至2021年底,前瓦村454戶村民的 3600畝土地實現了托管經營。
“小田”變“大田”,農業生產“大托管”。前瓦村以往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零星土地,統一規劃整理成了大塊耕地,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機械化,不僅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也為村集體經濟壯大和村民增收創造了條件。“正如當時王*跟我算的一樣,我家的土地不僅實現了‘旱澇保收’,而且打工的時間多了,一年收入增加1萬多元呢。”王亮說。
而在集體經濟收入方面,前瓦村每年向經營主體收取每畝50元的管理費,田地平整后,增加了3%左右的可用耕地,這部分的租金也歸村集體,兩項加起來增收了20多萬元。
投資農業生產,周期長收效慢怎么辦
近日,記者走進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鎮紅橋村,只見大片高粱紅遍田間地頭,穗粒飽滿。一臺臺大型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收割、脫粒一氣呵成。繁忙的豐收場面,成為秋日鄉村*美的景象。
與淮南市謝家集區楊公鎮前瓦村一樣,紅橋村也是依托土地做文章,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逆襲”。
2018年,紅橋村以實施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為契機,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引導農戶將土地入股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接管全村的土地經營問題。“我們制定了‘土地保底收入+績效分紅’的分紅方案,即村民可獲得每畝每年400元的保障性收入,土地合作經營凈利潤的50%按照土地入股面積分紅,剩下50%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由合作社適時按農民和集體7∶3比例分紅。”紅橋村黨支部*孟凡余說。
就這樣,紅橋村全村5700畝土地通過股份合作的形式實現了統一經營。不過,農業生產經營周期長、收效慢,受自然和市場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全村的土地整合起來后,規模效應上去了,同時也意味著經營會面臨更大的風險。種什么、怎么種才能規避風險、擴大效益,考驗著合作社的經營能力。
“我們有規模經營的優勢,可以與一些大企業合作發展訂單農業,這樣就能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孟凡余說。經過一番調研,紅橋村確定了訂單農業的發展路徑,并且聘請了懂行的職業經理人,專門負責開拓市場、聯系訂單。
隨后,3000畝徐豆、1000畝航天大豆、300畝航天芝麻及富硒茄子、油菜、高粱等農業生產訂單先后落地紅橋村。而與訂單一同進村的,是荃銀高科北大荒現代牧業等農業龍頭企業。他們看中了紅橋村高標準農田的優勢,紛紛在村里建起育種、生產基地。
訂單模式,穩定了購銷關系,*一年就讓紅橋村實現了大豐收。僅2019年午季,紅橋村農業種植效益就達19.4萬元,占全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6.3%。而當年紅橋村累計發放土地股份分紅113.73萬元,入股村民人均分紅達533元。
“過去一年到頭在田里忙,也沒覺得掙多少錢。現在土地交給村里經營,啥也不用操心,一年就有一兩萬元收入,年底還有分紅。”在村民顧正球看來,紅橋村把全村土地進行統一經營,發展訂單農業,走對了路子。
改進經營模式,創新發展理念,就能在土地里“種”出大效益。嘗到了土地規模經營的甜頭,紅橋村不滿足于種“自家”的地,還大膽“走出去”種起了“別人家”的地。如今,紅橋村不僅將周邊一些村子的土地流轉過來經營,還在合肥市經開區、黑龍江省依蘭縣搞起了土地流轉。
土地文章越做越大,紅橋村的家底越來越厚。去年,紅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500萬元,成為長豐縣遠近聞名的經濟強村。
促進農民增收,就業是重要方式。在蚌埠市五河縣大新鎮郭府村,鄉村產業的發展,不僅讓村子實現了脫貧,還為很多村民創造了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致富的門路。
9月5日,記者走進郭府村,在村里食品廠的車間內,村民郭耀正在生產線上忙碌著。只見他把一片片剛剛加工出來的豆皮碼放整齊,然后分揀裝包。“每月工資5000多元,不耽誤種地,還能照顧家庭,可比在外打工強多了。”郭耀告訴記者,他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020年,村里建起了食品廠,當年他就來到廠里上班。兩年多過去,郭耀已經成長為車間領班。
“有了產業,村子發展才有動力,村民就業才有去處。”在郭府村黨總支*、村委會主任郭飛看來,鄉村振興,農民致富,始終離不開產業支撐。2014年,在外地創業多年的郭飛返回家鄉進入村“兩委”工作后,就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郭府村強村富民的突破口。
2016年,村里利用扶貧資金建設了5個設施大棚,引進懂技術、懂經營的能人回鄉經營,帶動不少村民就業。如今,郭府村設施蔬菜面積已擴大到580多畝,大棚30多個,蔬菜種植已經成為郭府村的支柱產業之一。
而此后的食品廠投產,為郭府村發展帶來了更強的動力。郭府村村民呂二慶一直在外經營食品加工,*近幾年一直想回鄉投資。得知呂二慶的想法后,郭飛主動提出,村里正好有塊閑置的建設用地,可以用來建設廠房。經過一番洽談,*終敲定了合作方案。郭府村建好標準化廠房,修通水電路,將廠房租用給企業發展食品加工。
食品廠建成后,日產近8噸豆制品,去年實現銷售額2400多萬元,不僅解決了當地農產品銷售的問題,還為村民創造了多個就業崗位。如今,食品加工廠二期項目已經投產,在廠里上班的村民有60多名。
除了蔬菜大棚和食品加工廠,郭府村的掃帚產業,也為該村村民就業提供了去處。
記者采訪了解到,郭府村有扎掃帚的傳統,全村零散分布著十幾家掃帚制作加工廠。此前,為了爭生意,各家相互無序競爭,抬高了原材料價格,卻拉低了銷售價格。為了促進村里掃帚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在村“兩委”的組織下,郭府村里成立了掃帚產業協會,并建立掃帚產業協會黨支部。在協會黨支部的協調下,各家通過集中采購降低了原材料價格,并通過消費扶貧、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提升了產品價格和競爭力。
“如今全村有16家掃帚廠,年產量100余萬把,年產值超1000萬元。”郭飛告訴記者,別看扎掃帚技術含量不高,但工序卻不少,每家都需要不少工人,少則五六個,多則十來個,一共能解決村里100多人的就業問題。
正是有了這些產業支撐,郭府村近年來集體經濟發展迅速,2021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0萬元。而村里產業的發展,為村民帶來了較為穩定的就業收入。“在村里,一年到頭都有事做,誰還想去外面奔波呢。”郭耀告訴記者,這兩年,回村就業的村民越來越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