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場”走向“大市場”
解綁“細繩子”、打通“*初/*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看似不遠的距離,操作起來卻*非易事。
合肥作為科創名城,在解答“科技成果從‘實驗場’走向‘大市場’”這道難題上,給出了合肥答卷,作出了*優解:
科技成果“三就地”(就地轉化、就地交易、就地應用)應際而生,通過高度專業化的科技成果孵化鏈條,對創新成果進行賦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后一公里”和創辦企業的“*初一公里”,讓技術轉變成產品,甚至帶動一項產業。
科技創新的使命在于“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從1到N”的應用轉化。然而,科技成果轉化卻是世界難題。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個難題便是如何發現成果?
為此,合肥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組建4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22所在肥主要高校院所,摸清可轉化科技成果底數,把高校院所成果“寶藏”挖到市場,在合肥就地交易、就地轉化。
今年7月份,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的閆清泉團隊進入專班第二小組的視野。
“我和閆老師打過多年交道,他之前做過一種低成本電動汽車充電樁,做得也很成功。”專班第二小組組長、合肥科創集團副總經理黃敘新說,在得知對方在實驗室里研究了4年的機器人研發課題結題后,黃敘新覺得這是個機會。
閆清泉(中)向黃敘新(左)介紹機器人產品。人民網 李希蒙攝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黃敘新所在專班小組*一時間與閆清泉取得聯系。經過現場考察、細致研判,專班小組得出結論:項目完成小試,市場認可度高,轉化成功率會比較高。
緊接著,在專班小組幫助下,閆清泉申報了合肥市種子基金,提供項目啟動資金,*高有200萬元,并建立風險容忍機制,允許出現*高不超過50%的虧損。與此同時,對接落戶場地,將辦公地設置在中國蜀山科里科氣科創驛站科學島站,享受租金減免。
在選好場地、獲得資金支持后,如何擁抱市場成為真正的企業掌門人,成了科學家創始人的一大難題。
“做科研很單純,可以做到極致。但做企業家就必須要以市場的準則去要求,在吸納社會資本時,如果分配占比不均衡,很容易就成為別人的公司。”閆清泉的擔憂不無道理。
為了“照顧”到每一個可轉化的科技成果,黃敘新有自己的辦法:好的投資人是企業成長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們通過撒網式尋找社會資本做原始股東,那種急著賺大錢的直接排除,眼光長遠、不急功近利的納入考慮范圍內,再逐一談判研究,上述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黃敘新(右)向閆清泉(左)詢問產品特點。人民網 李希蒙攝
隨著一系列產業化動作順利開展,今年9月底,閆清泉迎來了自己的“掌門”生涯。
除了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融資支持,加速轉化進程,專班小組也能夠為企業成長提供指導,降低轉化過程中的技術風險、經營管理風險,并通過整合多方面資源,助力企業開拓市場。
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成果轉化專班共摸排可轉化成果538項,在肥新成立企業130家。合肥市委科創委辦公室(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們將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專班走出去,將對接高校院所的范圍從市內拓展到市外,以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合肥轉化。”
創新之要,唯在得人。近年來,合肥市圍繞企業釋放需求、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紅包”也密集發出,為科技成果更好轉化插上“翅膀”。
如何更好轉化?對此,合肥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2個,搭建起一座座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色橋梁”。同時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起到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一撬動力”作用。
“技術成果成功轉化應用,也是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動力。”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江如海介紹,2018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累了十余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卻在轉化時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作為產學研平臺,為其提供平臺和資金,幫助中科智馳用1年多時間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其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如今,這家“小而精”的科技企業正滿懷信心,朝著成為國內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的目標奮力前行。
“舍得”花重金投入,再有產學研平臺的加持,合肥在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上,步子邁得很大。
目前,合肥已支持成果轉化項目23個;打造各類孵化轉化載體,累計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07家,其中國家級52家;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開展全市科技系統技術經紀人培訓全覆蓋,著力提高服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仔細研究會發現,在整個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以實現其市場價值,往往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
無論是“登門入室”的成果轉化專班,還是“投早、投小、投自主”的種子基金,更多是在轉化的早期階段發力。而技術轉移載體、平臺則在跨越這“*后一公里”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目光轉向巢湖北岸,全國首個創新主題場館——安徽創新館也給出了合肥探索。這里,除了全方位展示安徽創新成就,還搭建起科技信息、資源、成果等交易的“網上商城”。高校院所有科研成果、企業有技術需求,通過場館交易平臺線上發布后,管理人員線下撮合,省市投資基金同步跟進。
航拍安徽創新館全貌。人民網 張俊攝
“開館3年來,安徽創新館累計舉辦科技成果轉化活動220多場,發布科技成果近2000項,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近400億元,服務企業超8000家次。”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上述只是合肥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的一個縮影。出臺科技創新條例、設立市委科創委、組建科創集團,合肥在助力科技成果轉化上動作頻頻。
同時,合肥建設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構建全域場景創新之城,核心任務是“雙找”:為技術找場景,為場景找市場,把合肥整座城打造成一個創新場。
位于合創巢內的“場景創新促進中心”。 人民網 呂歡歡攝
在一系列“組合拳”下,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從小范圍到市場大多數人,再從科技成果向經濟成果轉化,在合肥釋放出更大能量。
數據印證成績。近半年,合肥摸排高校院所可轉化科技成果538項,轉化成立企業130戶;牽線搭橋,近半年舉辦技術和場景雙需對接29場,梳理需求263項,已促成意向合作51項。
另外,在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增加3.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905家,同比增長90.5%,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398家,同比增長54.5%。
破繭成蝶,“從0到1再到N”,每一步都是合肥科創的持續蛻變。奔向科技成果轉化的“星辰大海”里,合肥科創成果競相涌現,點燃經濟發展一波波熱潮。
總投資248億元 中創新航合肥項目產品正式下線
三分鐘理論快講第五季·青春版④|方毅:以創新擁抱星辰大海
合肥登“門”入“室” 為科創產業“扶苗栽樹”
科創筑夢 孩子們眼里有星辰大海
從中國500強企業看一塊煤炭的星辰大海
合肥科技創新日:拉近星辰大海的距離
合肥經開區軟件園揭牌活動及軟件產業發展論壇舉行
遇見你丨愛在星辰大海 航天伉儷的別樣浪漫
農銀集團科創股權投資基金在廈合作簽約
廣州南沙:以面向世界之名 赴星辰大海之約
喜迎二十大丨奮戰在電網建設一線
亳州彩民復式投注雙色球喜中一金四銀
暖民心故事 蚌埠淮上區:“零工驛站…
新的冷空氣來襲 安徽晝夜溫差繼續拉大
15載接續奮斗,一所鄉村學校的蝶變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