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城市安新家
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這既可以增加和穩定勞動供給、減輕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又可以擴大房地產等消費。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 ——習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一大批農民工在城市創業就業,一大批脫貧致富后的新型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
攜手奔小康,城市安新家。解決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城鎮化。應把解決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問題作為重點任務,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和諧幸福的美好生活,我們應大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脫貧致富后的農民向城鎮有序轉移,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
走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我們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不斷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斷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臘月二十六,亳州市喜降新年*一場雪,給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節日氛圍。 “今天剛拿到年終獎,明天就回家過年了。 ”記者在該市互聯網創業園內見到程俠時,她正在加班完成節前的工作。
30多歲的程俠是該市譙城區立德鎮牛城村人,初中畢業后,她先在山東煙臺市打工,后來回到亳州市開了一間服裝店。 2015年,她又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美容店,順帶代銷化妝品。去年,她應聘到這家“好車搜尋記”公司上班。
“創業不容易,前幾年一直開店,雖然賺了點錢,但很辛苦。現在找份工作上班,壓力小一點。這是一家科技型企業,用大數據資源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程俠告訴記者,她的工作是用手機上的App,為購車的客戶查找符合需求的車源,按照客戶的要求幫客戶訂車。
據她介紹,每月至少能接10多份單子,收入還不錯。 “*多一個月接30多份訂單,獎金有好幾千元呢。現在工作比較輕松,收入也算穩定。去年,我在市區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以后就在市里安家了。 ”程俠高興地說。 “過完年就準備裝修房子,房子在一樓,有個近20平方米的院子。我打算建個小魚池,養些金魚。房子還有60平方米的地下室,能隔出來做間書房,有空和家人朋友在這里喝喝茶、聊聊天,多舒服啊。 ”程俠憧憬著搬進新家的幸福生活,希望把新家裝飾得更溫馨舒適一些。
今年春節,桐城市孔城鎮南口村代莊組施愛國一家特別開心,因為全家在桐城市碧桂園小區的新房子里過年。 1月31日,記者來到施愛國的新家,140平方米,三室兩廳兩衛,寬敞明亮。窗戶上貼著年畫,房間門上掛著紅紅的中國結,新家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施愛國是孔城鎮南口村代莊組村民,自2012年以來,他流轉代莊周邊1000多畝田種水稻,成立南山種植合作社,成為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施愛國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扶持農業的力度很大,農民種田有奔頭。僅去年,我家獲得的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等就達17萬元。”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水稻生產收入大約有10萬元,稻蝦共養蝦子收入2萬元以上;150畝田進行稻鴨共養,養了1000只鴨子,鴨子收入也有2萬元以上。全年合計純收入達15萬元。 “掙了錢就想進城安家,一方面是老家的房子不夠住,另一方面也想過城里人的生活。 2016年,我看中了市區碧桂園的房子,立馬掏錢買了一套。”施愛國的愛人笑著說。在南口村代莊組,施愛國還擁有1000平方米廠房,有育秧工廠和稻米加工廠,實現水稻生產加工一條龍。
談到新年的打算,施愛國告訴記者,今年他將瞄準建設農村田園綜合體目標,計劃種植紅花草500畝、油菜300畝、蓮藕100畝,打造休閑觀光農業。今年上半年,準備將農家樂和垂釣中心建起來,帶動發展鄉村旅游。
春節前夕,走進蚌埠市淮上區上河時代小區,記者來到宋星一家新裝修的新居。 “這是我們的新家,120平方米,今年一家四口在新家過年。 ”宋星高興地對記者說。
今年35歲的宋星中專畢業后,進入中鐵四局工作,本來這是很多人都羨慕的“鐵飯碗”,但他并不安于現狀,后來辭職自己創業。 “我是農村孩子,過去家里經濟困難,父母一直咬著牙供我讀書。在中鐵四局工作,雖是鐵飯碗,但總想著要改變家庭經濟狀況,于是工作3年后,我就辭職和幾位同學合伙辦了一家企業。 ”宋星回憶起自己創業的經歷。
在省城合肥創業,因經驗不足,也經歷了不少坎坷。當年,宋星和同學合伙在合肥雙鳳經濟開發區辦了一個廠,主要生產建筑保溫材料,但后來經營狀況并不太好。結婚后,宋星和妻子在合肥一直是租房住。2012年,宋星和妻子離開合肥,回到家鄉蚌埠市創辦了一家建筑勞務公司,近年來業務越做越好。宋星解釋說:“我是懷遠人,父母年齡大了,覺得創業還是在離家近一些的城市比較好,既可創業,也能照顧家中老人。于是2012年,我決定回蚌埠市創業。”
回到蚌埠的宋星創業很順利,公司業務越做越大。他高興地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有28個班組,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公司效益好了,不僅自己在蚌埠買了房買了車,在老家也給父母翻新了房子。 ”
1月31日,蕪湖市鳩江區某小區居民劉節的新居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三居室的新家干凈整潔,家電家具一應俱全,客廳墻上一對紅紅的中國結格外顯眼。
劉節一家來自大別山腹地岳西縣頭陀鎮石盆村,那里是“八山一水半分田”,祖祖輩輩在土里刨食。中學畢業后,劉節一直在外地務工。2005年,他來到蕪湖市一家服裝廠,白天在流水線上工作,晚上到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服裝設計。 2009年,劉節設計的服裝被老板賞識,安排他任服裝設計部門主管,工資待遇較以前大幅提高。 2012年,劉節與在廠里打工的王云戀愛結婚。“婚禮在老家舉辦,婚后我倆在工廠附近租房住。 ”劉節說,在城里擁有屬于自己的新家一直是他們夫婦的夢想。 2015年,經多年打拼,劉節夫婦有了一些積蓄。當時,王云很想在市里買套房子,而劉節卻想辦一個服裝廠。后來,妻子王云還是支持丈夫先創業。
劉節夫婦將2歲的孩子送回老家由父母照料,一心撲在創辦服裝廠上。由于積累了多年的服裝生產經驗,劉節的服裝廠生產經營很順利。服裝廠生產穩定了,買房又成了劉節夫婦關心的話題。去年上半年,他們終于在市區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目前,新房已裝修入住,劉節夫婦終于圓了在蕪湖市安家的夢想。
“老家有在新房過年的習俗。臘月二十四,我開車回去把父母接過來了,一家人在蕪湖的新家過新年。 ”劉節高興地對記者說。
搬新家,過新年。 1月28日,記者走進合肥市新站高新區站北社區北崗花園小區。小區里掛起了紅彤彤的燈籠,居民窗戶上貼著大紅喜字,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氛圍。
北崗花園是站北社區*一個回遷安置點,回遷安置房3452套。近年來,拆遷安置的居民陸續入住。春節前夕,又有一批村民喜搬新家。
記者來到居民夏光榮家,恰巧碰到老夏從農貿市場買菜回來,他笑著招呼記者進屋。 53歲的夏光榮原為杜大郢村陳大郢組村民,兒子在外地上大學。隨著新站高新經濟開發區的發展,陳大郢組整體征遷,村民們搬進了拆遷安置小區,世世代代的農民如今變成了城市市民,全部住進了新建安置小區,夏光榮一家也搬進了新家。
“要不是開發區的建設,哪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呢? ”老夏告訴記者,他家分了一套89平方米的新房,家里冰箱、彩電、熱水器等家電一應俱全。 “過去只有2間磚瓦房,房子破破爛爛,還不通自來水。如今住上了政府的安置房,今年一家四口可以在新房子里過年了! ”老夏的妻子笑著說。
夏光榮還告訴記者:“我現在不種地了,在市里開出租車,雖然也很辛苦,但每月能賺5000多塊錢,加上還能領取失地農民保障金,如今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
談起新年的愿景,夏光榮高興地說:“兒子明年就大學畢業了,希望他能回合肥工作,如今在新站區落戶的企業越來越多,家門口也能找到好工作。 ”
(余曉林 孫海濤 師心魁 湯超 吳春富 李江舟 沈薈 吳傳攀 沈建平 齊振江 湯超)
2月4日大年三十上午,全椒縣十字鎮界首村劉石組殘疾人王敬由,正把前一天從藕塘撿拾的幾袋藕頭搬上三輪車運往離家不遠的豬舍。 “過年了,得讓那些‘豬寶貝’們也吃得好點。去年全家七七八八收入加在一起總共有6萬多元,徹底摘掉了貧困帽子。 ”今年69歲的王敬由笑著對記者介紹說。
春節期間,從無為高鐵站坐車近40分鐘,記者來到位于無為縣沈馬村的蕪湖市嘉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一下車,在村黨總支、扶貧工作隊隊長蔣慶冰的指引下,記者徑直來到豬舍一探豪豬“尊容”。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普天下華人*大的辭舊迎新儀式。春節是中華民族在普天同慶中闔家團圓的隆重節日,也是每個人在辭舊迎新中振奮精神、轉變自我、成長成熟的一個重要儀式。
新聞熱線:法務部郵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覆蓋情況反映熱線: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鎮化率不斷提升,一大批農民工在城市創業就業,一大批脫貧致富后的新型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