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晶圓代工龍頭上市!市值近400億
又一晶圓代工龍頭上市!市值近400億
5月5日,內地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合集成”)正式登陸科創板!
回顧晶合集成的發展歷程,晶合集成董事長蔡國智在致辭時表示,晶合是一家年輕的公司,從2015年成立,在短短八年時間內,取得營收突破百億元,出貨量突破百萬片等成績,成為一家受客戶信賴、受投資人青睞、受員工喜愛的企業。今天敲響科創板上市的鑼聲,對每一位晶合人而言都值得銘記。
據悉,本次發行后晶合集成總股本為20.06億股,若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則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為20.81億股。募集資金(全額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后)114.55億元,位居科創板上市公司融資規模第3位,創下了安徽省有史以來IPO項目首發融資規模歷史新高!也是今年以來A股首發上市融資規模蕞大的IPO項目。
01.安徽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企業
官網顯示,晶合集成成立于2015年5月,由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臺灣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設,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內,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圓代工企業。項目計劃總投資超千億元,規劃分三期建設,設計總產能32萬片/月。
2022年,晶合集成實現在液晶面板驅動芯片代工領域全球市占頭部,月產能以倍增之速一舉突破10萬片;在本土驅動IC20%的全球市占率中,晶合集成貢獻了超八成產能。
股權結構圖顯示,晶合集成控股股東為合肥建投。本次發行前,合肥建投直接持有晶合集成31.14%的股份,并通過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的股份,合計控制晶合集成52.99%的股份。
(本文圖表均源自晶合集成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晶合集成已實現150nm至 90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量產,正在進行55nm制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臺的風險量產。公司已具備DDIC、CIS、MCU、PMIC、Mini LED、E-Tag等工藝平臺晶圓代工的技術能力。
報告期內,晶合集成主要提供150nm至90nm的晶圓代工服務,所代工的主要產品為面板顯示驅動芯片,其被廣泛應用于液晶面板領域,包括電視、顯示屏、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等產品中,獲得了眾多境內外知名芯片設計公司和終端產品公司的認可。
根據招股書披露數據,筆者整理出晶合集成業績表現如下:
可以看到,隨著晶合集成產銷量的提高,公司營業收入逐步上升,盈利水平逐步改善,整體經營業績已有所提升。2020年-2022年間,營業收入由15.12億元上升至100.5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高達157.79%!
若按制程節點分類,晶合集成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如下:
可以發現,90nm技術平臺為公司的營收主力項目,2022年該項目帶來的營收占比高達51.99%。而55nm技術平臺正在風險量產階段,故2022年帶來的營收表現較少,0.39億元,占比約0.39%。
若按照工藝平臺分類,晶合集成主營業務收入構成如下:
可以看到,DDIC工藝平臺晶圓代工業務帶來的營收占比由2020年98.15%降至2022年的71.24%,而其他工藝平臺晶圓代工業務帶來營收占比正逐年擴大,營收占比由1.85%升高到28.76%。
不過,晶合集成也在招股書中提到,2022年第三季度以來,受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晶圓代工行業景氣度下行, 晶合集成2022年下半年經營業績承壓,其中第三季度盈利水平環比出現下降,第四季度出現單季虧損。
同時,晶合集成根據行業發展態勢、市場供需情況以及公司自身經營情況預測等,預計2023年1-3月可實現營業收入的區間為10.54億元至11.09億元,同比下降62.62%至60.66%;
預計2023年1-3月可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區間為-3.55億元至-2.73億元,同比下降127.15%至120.89%;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區間為-4.00億元至-3.19億元, 同比下降130.91%至124.59%。
對于頭部季度經營業績同比下降且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晶合集成表示主要系2022年,智能手機、消費電子需求下行,受到消費性終端需求疲軟的影響,整體而言,2022年第三季度起產能缺口情況有所緩解,使得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面臨挑戰。晶合集成的生產經營受到行業整體需求變化及周期性波動的影響,因產能利用率不足等原因導致經營業績同比下滑。
03.曾排全球第九,與頭部同行差距何在
技術水平方面,晶合集成自設立至今一直專注于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已實現150nm-90nm制程節點量產,正在進行55nm制程技術平臺的風險量產。
但臺積電、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等行業領先企業已達5nm、14nm等制程節點,因此存在較大差距。
從同行業可比公司經營情況來看,臺積電、聯華電子、世界先進、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等都是晶合集成的追趕對象。
雖然在技術制程節點上還有待追趕,但晶合集成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從產能情況來看,晶合集成2020年度12英寸晶圓代工年產能達約26.62萬片;2021年度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為57.09萬片;2022年度12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為126.21萬片。
此外,招股書顯示,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統計,截至2020年底,晶合集成已成為中國大陸收入第三大、12 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第三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不含外資控股企業)。
根據TrendForce的統計,2022年第二季度,晶合集成營收在全球晶圓代工企業中排名第九!這也證明晶合集成有望進一步沖擊全球頭部梯隊的行列。
可以看到,對于晶合集成而言,由于跟臺積電、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等廠商存在技術代際上的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發更先進制程,技術研發難度不斷增加,對工藝、設備、原材料、研發人員的要求將進一步提升。如無法及時完成相關技術平臺的研發以響應市場需求,將對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及市場份額造成不利影響。
2020-2022年,晶合集成研發費用分別為2.45億元、3.97億元、8.5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16.18%、7.31%及8.53%。研發費用金額呈逐年上升趨勢, 據悉主要用于55nm、40nm、28nm等更先進制程研發,以及CIS、MCU、PMIC等其他產品技術平臺拓展。
未來,晶合集成將投入49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先進工藝研發項目,其中包括55nm后照式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工藝平臺、40nm MCU工藝平臺、40nm邏輯芯片工藝平臺、28nm邏輯及OLED芯片工藝平臺等項目研發。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發人員1388人,占當年員工總數的32.86%。公司報告期各期末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平均為22.44%。
要注意的是,晶合集成在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合計分別為135,804.49 萬元、380,807.45萬元和608,959.01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9.80%、70.14%和60.59%,客戶集中度較高。
此外,報告期內,晶合集成向前五大原材料供應商采購額合計分別為33,895.37萬元、59,363.58萬元和93,108.26萬元,占原材料采購總額比例分別為53.58%、47.35%和45.65%,供應商集中度較高。
05.大陸三大晶圓代工廠有望齊聚A股
根據IC Insights統計,2017年至2022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規模預計從355億元增長至77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78%。在近年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提高晶圓代工行業國產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縱觀晶圓代工市場,作為內地蕞大的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早已登陸A股市場,引領國內芯片制造產業發展。繼晶合集成成功登陸科創板后,下一個準備回歸A股的晶圓代工巨頭華虹半導體也在3月21日發布公告稱,其董事會批準在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前三大晶圓代工廠有望齊聚A股!
盡管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起步較晚,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對晶圓代工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相信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也會在接下來實現更快速的發展。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
芯動科技與騰訊云達成戰略合作,為客戶打造一站式芯片設計服務云平臺
萊迪思專訪 人機交互新維度的有力推手—Lattice Drive
立訊技術:高性能“AI數據中心解決方案”
金百澤科技旗下造物數科賦能電子電路產業數字化升級
2024中國國際音頻產業大會 ∣ “可靠性生產力”加速視聽產業智能化升級
進擊的創邁思,引領近紅外光譜個人級應用的劃時代創新
金百澤數字化實踐,洞見產業轉型趨勢
半導體分立器件,誰是盈利蕞強企業?
展智算液冷實力,EK空調亮相ALDC2024數據中心液冷產業大會
Q3中國顯示器線上市場近兩年首次實現季度量額齊增
“芯片荒”打不倒中國半導體,“28納米”俱樂部又添新員
平替的平替都來了,國產芯片卷成啥樣了?
國產半導體,押寶“PlanB”
盤點2024年國內熱門數字功放芯片品牌—音質好的功放芯片推薦
半導體設備產業鏈,誰是盈利蕞強企業?
半導體瘋漲!這些個股遭搶籌(名單)
半導體分立器件,誰是盈利蕞強企業?
小米15發布時間曝光:米粉即將沸騰起來!
小米15詳細配置曝光:這樣的小米新機誰不愛?
芯聯集成,創造汽車電子的“寧德時代”
三星Galaxy S25 Ultra或提前發布:這下新機市場太熱鬧了!
國產操作系統(維哈柯文版)正式發布,自主信息化進程再上新臺階
方向對了!中芯國際瘋狂擴產,先進芯片訂單接到手軟
馬斯克的新愿景對準盲人,Neuralink下一代腦機接口已獲批
智算時代全速推進,合見工軟重磅發布多款國產自研EDA與IP解決方案
國產 GPU 距離“平替”英偉達還有多遠?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