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蜀王陵遐想‖周倫斌
今天提到“蜀”,指四川,而說到古蜀的“蜀”字,蕞初指的是“蠋”(zhu),也就是野桑蠶。傳說蜀人起源于蜀山氏,蜀的先民是從青海、甘肅遷來的氐人,即古羌人。現代人類歷史才7000余年,都是從河湟地區起源的古羌人。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后成為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于西羌等,含川西、陜南、滇北一帶。大約在夏商時期,
從蠶叢氏稱王開始進入有記載的古蜀歷史時期,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根據考古發現和歷史記錄,古蜀國的歷史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316年。簡單來講,蠶叢相當于中原的夏商時期,柏灌、魚鳧相當于商周時期,魚鳧相當于西周春秋早中時期,杜宇、開明相當于春秋晚戰國時期。一個氏族可能有幾個或幾十個王,統治的時間有長有短。這些氏族統治時間也不會是一個接一個,或許是并存,又或許是有較長的重疊期。古蜀王陵中,蜀國蠶叢王陵尚未被發現。柏灌、魚鳧王陵及魚鳧王妃墓在今四川溫江通平鎮,望帝、叢帝陵在今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這是據記載加傳說,即便是真,這些陵墓的主人也僅是一代王,或頭部代或末一代,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位統治者。
蠶叢作為有史以來的頭部代蜀王,蕞初生活在茂縣疊溪一帶(今有營盤山遺址),在傳說中與黃帝處于同一時期。蠶叢創立了古蜀國,定都瞿上,被譽為神代蜀王——蜀山氏蠶叢。蠶叢,即蠶叢氏,是四川古代先民中蕞為重要的族群之一,相傳也就是蜀山氏。總之就是這樣一位縱目川主,馴化了蠋,教民眾飼養桑蠶,得到民眾擁戴和支持,至今他的故事在川內都廣為流傳,許多古廟都供奉著蠶叢縱目神像,供人祭祀,也有說三星堆遺跡的開端便是蠶叢。
同為蜀王的柏灌,又稱柏濩(huo)或伯雍(蕞初生活在灌口一帶),可關于他的史料幾乎為零,只剩下“次王曰柏灌”一句話,讓我們不禁懷疑這代蜀王是否真實存在過?不過可以推斷,從蠶叢到魚鳧,中間有幾百年的時間空白,應該就是這一代蜀王柏灌了。
魚鳧本是一種水鳥,也是史上有名的三代蜀王魚鳧王,他在今天溫江區萬春、柳城一帶建都。魚鳧王不修城墻,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
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前1045),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華陽國志》對此就有記述:“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開明即鱉靈,來自荊楚,溯流長江、岷江而上成都平原。因在蜀中治水有功,受到蜀中民眾擁戴,遂乘其勢逐走望帝杜宇,推翻了杜宇王朝,于公元前666年前后自立為蜀王,是為開明王朝,沿襲杜宇王朝舊制,依舊定都郫邑(今郫縣),而以廣都樊鄉(今雙流縣境)為別都,開明九世遷都成都。開明王朝治蜀300余年、歷12帝。周慎王五年(前316),秦張儀、司馬錯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在武陽(今彭山)為秦軍所害,王朝滅亡。
在杜宇、開明時代,蜀國的勢力范圍囊括了四川盆地、陜南地區,并到達了云南、貴州一帶。
蠶叢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國頭部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據《蜀王本紀》記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也就是說我們的頭部代蜀王,蕞初是居住在岷山上的,后來才慢慢遷居到成都平原。按史家考證,這個蠶叢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他們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帶,由于山高路險,當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樣建起“木骨泥墻”的房屋,使生活過得比較舒適,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來居住。蠶叢聽說成都平原地勢開闊,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領他的部族從岷山沿岷江向成都平原遷徙。蠶叢死后,《華陽國志》記載說:“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看來蠶叢也是故鄉觀念濃厚的人,人都死了,還念念不忘當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覺,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頭的。關于蠶叢墓,有說在茂縣,有說在崇州,有說在彭州,有說在雙流,有說在新津。當然這些可能都對,如果蠶叢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的話,延續幾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蠶叢氏隨著部落遷徙,當然蠶叢墓就有許多處。
第二代蜀王柏灌,在史籍上的記載不多,《蜀王本紀》里也將其稱為柏濩——“濩”的字形與“灌”類似,很可能是傳抄中的訛誤(一說“灌”與“濩”是同一種鳥)。據推測,柏灌及其部落生存的區域,很可能處于高山與平原的交會處。而存世資料少,說明他開創的王朝存在時間也較短,很可能只是在蠶叢與魚鳧兩個朝代之間起到過渡作用。柏灌留下的遺跡幾無,唯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長青村存有一柏灌王墓,當地百姓按照“柏灌”之音稱之為“八卦山”。因處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內側,車輛呼嘯聲清晰可聞。四周環境清幽,紅砂石墓碑上,刻著“柏灌王墓”四個宋體陰文。碑后方的大土堆,即墓地所在,也是所謂的八卦山。柏灌墓于清代和民國年間地方志有載,很可能是后人修建的紀念性墳塋。
魚鳧王墓,又稱大墓山,位于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火星村,清乾隆《溫江年志》、嘉慶《溫江縣志》和民國《溫江縣志》均有記載:“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傳為魚鳧王陵。”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帝王名,在成都民間俗稱“柳城國主”。1985年7月,魚鳧王墓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坐南向北,單冢墓,土冢,長85米、寬62米,墓高5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開荒生產,墓周已成田地,在魚鳧王墓北約1公里處,原有魚鳧王妃墓(俗呼“小墓山”),現已成平地,但較周圍略高,遺址隱約可辨。據《蜀王本紀》載:“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柏獲,后者名魚鳧。此三帝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隨王化去。魚鳧田于湔山,得仙,今廟祀之于湔”。
蜀王杜宇稱帝,號為“望帝”。后來,他禪位于鱉靈,死后化為杜鵑,葬于灌縣。鱉靈便是“叢帝”,建立開明王朝。叢帝死后,葬于今天成都市郫都區城南,后修建起叢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時期,益州刺史劉季連將原在灌口(今都江堰市二王廟)的望帝祠遷至郫縣,與叢帝廟合為望叢祠,兩陵合為一處。北宋時期,進行擴建,明末毀于戰火。如今,望叢祠內現存的古建筑,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的二進四合院。繞過院內的望帝叢帝紀念館,后側茂密的柏林之中,便是高大的古望帝陵。再往南不遠處,便是叢帝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望叢祠修復之際,在周圍遍植柏樹。民國18年(1929),四川督軍熊克武駐防于郫縣,曾撥款修繕望叢祠內建筑,并在兩座帝陵前豎立“古望帝之陵”和“古叢帝之陵”石碑,下有落款:“民國八年五月吉日,熊克武敬立,但懋辛敬書”。
關于古蜀時期的遺址有很多:川西北地區的營盤山文化,屬新石器時期,時間跨度為距今6000?4500年,代表遺址有波西遺址、營盤山遺址、沙烏都遺址等。營盤山遺址位于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南2.5公里。然后是川西平原的寶墩文化,屬新石器時期,時間跨度為距今4500?3700年,代表遺址有新津寶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等六座史前遺址群。第三是川西三星堆文化,屬古蜀青銅器時期,時間跨度為距今4800?2400年。第四是川西十二橋文化,屬古蜀青銅器時期,時間跨度為距今3200?2400年。第五是川西金沙文化,屬古蜀青銅器時期,時間跨度為距今3268?2668年。這些文化穿成一條線,大體上是營盤山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金沙文化,這一文化序列,并不是單線的、接續的和交替的,而是大體上的關聯。
蜀亡后,僥幸不死的王孫貴族當從此地流散:沿青衣江、雅礱江南下,至宜賓、瀘州等地,再拐入貴州、云南。當時云貴為楚國勢力范圍,蜀裔可稍得時間喘息。然而不久秦滅楚,此地不宜長居,蜀部落遂從滇池走至開化府,再沿瀘江上游進入越南北部宣光地區。這支流亡蜀部落中的偉人蜀制(公元前316—前257年在位),遂收服土著西甌部落,統治十區,號為南崗部。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蜀泮(公元前257—前207年在位)再領三萬大軍往襲文郎。蜀泮遂得其土,立甌雒國(因合并了西甌、雒越),定都封溪,自號安陽王。都城為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內東英縣,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帶,后一度擴張到我國廣西、云南部分地區。公元前207年,南越王趙佗度大舉來犯,安陽王帶領的蜀軍大敗,甌雒亦亡于南越。安陽王本人僥幸逃命,踏上了一條不知開往何方的小舟,出海遠走,一去不返。蜀人在異域所開的一方基業,也隨之如流星消失不見,只留下幾粒微塵,輾轉千年,飄蕩在故紙扉頁之間。
蜀之名稱,在歷史上有多個指向,今人不能不察:
1.商、周時邑。在今河南禹州市東北。《逸周書·世俘》:“新荒命伐蜀”。
2.春秋魯地。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春秋》:成公二年(前589年)“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又《左傳》:宣公十八年(前591年),“楚莊王卒,楚師不出。既而用晉師,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注:“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
3.商至戰國時方國。在今四川西部,是周武王伐商紂的八國之一。望帝杜宇時都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北),開明朝時遷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華陽國志·蜀志》:“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有今四川西部江安長江上游以北涪江上游地區及陜西西南部地。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為秦所滅,以其地置蜀郡。
4.地區名。秦漢時對古蜀國地之通稱。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區。《史記·留侯世家》:“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后漢書·公孫述傳》:“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秦滅蜀國后,置蜀郡。三國時,劉備建蜀國,五代前蜀、后蜀,地區擴大,包括四川全省(除西部部分地),元以后為四川省之別稱。
5.四川省簡稱。四川西部古時為蜀國,秦置蜀郡,三國時建蜀漢,五代時建前蜀、后蜀,因此得名。
6.蜀山區位于合肥市區西南部,是全市4個中心城區之一,也是城市組團核心城區和門戶城區。
7.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鄖西縣胡家巖,屬漢江一級支流,全長67.1公里,流域面積592平方公里,流經湖北省鄖西縣、陜西旬陽市境,于蜀河鎮匯入漢江。蜀河,因其流域有蜀王冢而得名。蜀河流域及附近的湖北省鄖西縣地區傳說為周代古蜀國的位置。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