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30強城市10年進化論:合肥逆襲南通成“黑馬”
日前,隨著各地相繼發布經濟運行數據,2025年上半年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陸續出爐。從排位情況來看,頭部城市排位穩定,第十七名至三十名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在GDP30強城市中,南通排位上升蕞快,由2024年的第二十三位,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第十八位。
如果把時間線強城市名單,其排位情況變化更大。10年前,位列前10強的天津(第五名),已經從10強榜單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同時,寧波從第十五名上升至第十一名。
排位下降的城市還有東莞、佛山和泉州等。東莞、佛山均跌出前二十位,而泉州曾有4年躋身前二十位,但其后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二十三名。而合肥從2016年的第二十五位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二十位。此外,這10年間,還有3座城市新晉前30強榜單,分別是溫州、徐州和常州。
本文試圖通過聚焦第二產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和外貿進出口總額三個指標,解碼近10年城市GDP排位變遷的變化:那些實現位次躍升的城市做對了什么?而被趕超的城市又遭遇了怎樣的轉型困境?
分析來看,工業經濟數據對位次變化起到了決定性因素。2024年,佛山排位從第十七名下降至第二十名,其GDP增速從前一年的5%下降至1.3%,與工業增速放緩息息相關。
從2024年頭部季度開始,佛山規上工業增加值就開始“失速”。從全年來看,佛山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9%。而在2024年初,佛山才剛剛宣布“2023年佛山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消息,成為繼深圳、蘇州、上海之后的“中國工業第四城”。
佛山統計局曾在2024年一季度就下滑作出解釋: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在過去兩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疊加房地產下行影響,穩增長壓力加大,規上工業增加值與房地產緊密關聯的金屬制品業、陶瓷壓機等專用設備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等行業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有家就有佛山造,曾是佛山一句響亮的口號。數據顯示,佛山泛家居產業已成為規模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匯聚陶瓷、家電、家具、五金等22大品類,是佛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25年上半年,佛山GDP增速同比增長2.3%,在廣東21個地市中排名倒數第二。
與佛山情況類似的還有東莞,而東莞的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2019年,東莞的GDP增速為7.4%,在廣東21個地市中排名第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
2020年,東莞的GDP排位從2019年的第十九名下跌至第二十四名,其后幾年一直保持在二十四名左右。在普遍遭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這一年東莞的GDP同比增長1.1%,在廣東21個地市中居倒數第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速度明顯降了下來。
2021年,東莞排位小幅上升一位。這一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2%,這也讓東莞GDP增速回升至廣東省第十位。2022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同樣的指標,2023年是-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工業四個特色產業增加值下降9.9%,東莞GDP增速在這一年中居廣東21個地市中倒數頭部。支柱產業負增長,對東莞經濟的影響顯著。
2024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但與其GDP總量相當的泉州、南通相比,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仍低于這兩座城市。2025年上半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再次不及與其GDP總量相當的泉州和西安。因此,東莞的GDP排位情況并未上升。
這10年,排位滑落蕞為顯著的還是天津。其中的標志性事件是,2015年濱海新區大爆炸后,全市危化品企業的整治和化工項目審批收緊,對以傳統重工業與輕工業為主的天津造成了直接影響。
2019年,天津從第六名下降到第十名,受困于工業經濟也是主要原因。2020年初,天津對2018年、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進行了修訂,天津市GDP總量縮水了5446.72億元。在5446.72億元的縮減額度中,工業的縮水額度蕞大,達2774.51億元。2019年,天津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947.18億元,與修訂前的數值相比,僅相當于2010年左右的水平。
2015年的大爆炸對天津的間接影響同樣深遠。2017年以來天津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多落后全國同期水平,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減弱,尤其2022年、2023年天津投資分別增-9.9%、-16.4%。
而這10年間,過于倚重于傳統工業的天津也未能抓住互聯網時代發展機遇,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滑坡之后的天津基本維持在十一名這一位次上,2024年再被寧波趕超,目前僅排位在第十二位。
泉州和佛山、東莞等城市一樣,工業支撐著城市發展,影響著整體經濟表現。2023年開始,泉州的GDP排位跌出前二十名。
泉州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呂振奎認為,泉州的工業大而不強。泉州2018年末第二產業工業企業法人單位45637個,是福州的3.56倍、是合肥的2.41倍,但泉州單位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81.67萬元,與福州單位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相比,只有福州的一半多,也低于合肥的4169.17萬元。
2023年,泉州頭部產業占比只有2.1%,第二產業占比53.2%,第三產業占比44.7%。可見,工業在泉州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但2023年泉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只有3.3%,同樣的指標,2022年是3.9%,2021年是9.1%。作為工業重鎮,泉州工業增速的下降影響著泉州GDP的排位情況。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泉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分別為7.8%、8%,但其外貿情況仍舊低迷。
外貿的波動對城市經濟格局的影響同樣顯著。以泉州為例,這座歷史上曾被譽為“東方頭部大港”的商貿名城,近年來外貿表現持續低迷:2023年泉州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4.0%。
2024年,泉州的GDP排位被西安超過。這一年,泉州進出口總額回升至4.5%,但同期的西安進出口總額已實現兩位數的增長。2025年上半年,泉州進出口總額再次負增長,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1%。
東莞作為全世界重要的加工貼牌生產基地,外貿依存度比一般的城市要高得多。數據顯示,1995年,東莞的外貿依存度曾高達433.8%。
“全球每四臺智能手機就有一臺是東莞制造”“世界上每5臺電腦就有一臺是在東莞制造”……2022年,東莞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8.7%;2023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8.2%,這一增速間接導致東莞GDP增速在這兩年間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24年1月,東莞曾出臺了支持內外貿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企業積極赴境外參展,加快“走出去”開拓新興市場。或是政策效應開始顯現,2025年上半年,東莞外貿進出口總額7492.8億元,同比增長16.5%。其中,進口額同比增長27.0%,出口額同比增長10.6%。
同樣倚重外貿的佛山也遭遇了挑戰。2024年一季度,其進出口同比下降33.1%,出口降幅達40.4%,外貿規模由去年同期全國第10位下降至第17位。從全年來看,進出口總額下降16.2%,其中出口下降20.5%。
不過,就東莞和佛山兩市來看,因為產業結構不同,其外貿的回升也有著不同表現。東莞的外貿以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為主。2025年上半年,東莞出口高技術產品同比增長23.4%,其中高端裝備出口增長25%、電子信息產品增長23.4%。
相比之下,佛山的外貿仍以機械設備、家電等傳統制造業為主導,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需求收縮的雙重壓力下,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動能已顯著減弱。2025年上半年,佛山出口機電產品同比增長7.2%,出口高新技術產品同步增長7.1%,均僅實現個位數的增長。
在工業和外貿雙重低迷的情況下,2025年上半年,佛山的排位再次下降,跌出前二十位,至第二十一位。
與受困工業、外貿失速城市不同的是,一些城市正通過新興產業迅速崛起。
2024年,南通市GDP同比增長6.2%,列萬億城市第二位。2025年上半年,南通GDP排位躋身前20強,上升至第十八位。自2020年南通邁入“萬億俱樂部”后,南通提出了爭做“江蘇第三城”的計劃。應該說,南通的崛起不僅依托于原本工業基底,也抓住了新興產業的機遇。
今年上半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高于江蘇省均值0.4個百分點,在江蘇省13個地級市中排名第四位。
此外,近年來南通持續在新興產業領域發力,其新一代信息技術年產值規模超2000億元,在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等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實力和產業鏈配套能力,并集聚了通富微電、捷捷微電、帝奧微、鈺泰半導體、深南電路、越亞半導體等一批優質企業。南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朱振宇近日表示,將力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產業規模突破3200億元。
與南通情況類似的還有合肥。2016年,合肥GDP排位是第二十五名;2024年,合肥上升至第十九名,并成功晉升“雙萬之城”。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曹賢忠曾對政研院表示,合肥的產業體系叫“芯屏汽合”,芯指芯片,屏指顯示面板,汽指新能源汽車,合指合成材料,這4個高新技術產業不僅使合肥GDP快速增長,也為合肥集聚了大量人口。
2025年上半年,合肥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20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增長13.1%。從行業看,37個大類行業中有25個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67.6%。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0.8%和20.4%,合計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10個百分點。
10年間,溫州、徐州和常州上升至前30名也與新興產業有關。2025年上半年,溫州市“5+5”產業集群,即五大傳統優勢產業、五大新興主導產業全部實現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4%、12.9%。在五大新興產業中,四大產業增加值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數字經濟、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了14.2%、12.2%、18.1%、10.8%。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常州的“特產”。2024年,常州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元,新能源整車產量近80萬輛,約占江蘇省70%。截至目前,常州已構建起包括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充電樁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集聚了近4000家相關制造企業,產業密度居全國首位。
徐州亦如此。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徐州形成了以“343”創新產業集群為核心的布局。2024年徐州市“343”創新產業集群的總規模已達到7800億元,高端紡織產業集群的產值實現了21.9%的顯著增長。此外,集成電路與ICT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的規模均已突破500億元。
在城市GDP排名的10年變遷中,新興產業布局是城市進位的關鍵動力,而傳統工業轉型滯后則可能導致城市排位下滑,未來城市競爭將更加聚焦發展質量而非單純規模擴張。能否培育新的增長極,將成為決定城市經濟排位變化的關鍵因素。(政研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