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唯一人口正增長省安徽靠散裝逆襲?
江蘇“十三太保”的梗隨著蘇超進一步出圈,而隔壁安徽的散裝程度說不定更加硬核。有網友表示,安徽內部的地域差異之大,甚至會給人三個省的錯覺。這究竟是為什么?
對于北方人來說,安徽當然是南方省份,而南方人又覺得安徽位于北方。在中部省份的居民眼中,安徽臨近江浙滬,但要是問江浙滬土著,安徽又更像中部地區……這樣矛盾不清的定位,離不開安徽本身的復雜底色。
安徽隱隱約約的割裂感,首先源自天然的地理條件。長江與淮河橫貫安徽,將其分成了淮河以北、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三大塊。淮河以北接近傳統定義中的北方,長江以南則更像人們心目中的南方。
安徽之名取自安慶和徽州,但安徽的簡稱并非這兩個字,而是“皖”。皖字的歷史更為悠久,西周時期在安慶一帶就有皖國,皖山、皖水等地名沿用至今。
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迥異的自然條件,導致淮河兩岸的風土人情差異極大,那么安徽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三合一”省份的呢?
自秦代設立郡縣至明代之前,安徽的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大板塊從未屬于同一個行政區,直到朱元璋定都南京,將現在的江蘇、上海和安徽劃歸為“南直隸”,后來到了清朝,安徽才正式成為18個行省(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直屬中央管轄的一級行政區)之一。
也因為復雜的歷史變遷,安徽的省會城市在建省以來變了無數次:從清代江南省的首府南京,到安慶、蚌埠、蕪湖、六安……直到1952年,合肥被確立為省會,延續至今。
安徽沒有持續千年的傳統強中心,而是憑行政力量縫合成的“新新”省份,再加上省會城市多次更迭,互相之間“誰也不服誰”,形成了散裝發展的局面。
這種散裝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極大,皖北平原和皖南山區的地形差異讓省內聯通困難,長期發展下來,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語言體系,偏偏語言又是對地域認同感蕞重要的元素之一。
皖北說中原官話,中部講江淮官話,皖南有吳語、徽語、贛語,甚至宣城一個市里不同縣的人都聽不懂對方說話……連“安徽話”都沒有的安徽,自然難以親如一家。
具體來看,淮河以北的亳州、阜陽、宿州、淮北、蚌埠、淮南屬于皖北地區;長江以南的宣城、黃山、池州、銅陵,以及馬鞍山、蕪湖的部分地區通常被稱為皖南地區;而江淮之間的合肥、滁州、六安、安慶一般被視為皖中或省會周邊地區。
皖北的中原文化、江淮的風骨人文、皖南的徽州水墨,這些差異特征雖被整合進了同個框架,依然各自“獨美”。
皖北、皖中、皖南,名詞背后不僅是區域方位,更是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經濟特點。
皖北坐擁廣闊平原,適合農耕的同時,礦業資源豐富,然而也正因如此,長期面臨著轉型困難的問題。皖南一帶距離東部發達地區更近,搞旅游或承接產業都有優勢,索性加入“杭州都市圈”。皖中地區雖是安徽中心,卻在“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之間搖擺不定。
合肥作為安徽省會,存在感雖然不是很高,卻在近年通過賭京東方、押蔚來等風投案例,在半導體等領域持續發力,經濟發展迅猛,贏來了“賭城”的名號。
三大陣營里經濟相對薄弱的是皖北。2024年安徽GDP總量里合肥一城就占了26.7%,蕪湖、馬鞍山等地的人均GDP也遠超平均,皖北地區的數據則相對較弱,都低于全省均值。
皖北地區的土地面積占了安徽全省近四成,人口更是接近全省的一半,可以說是安徽的重量級組成地區。如果用“富甲一方”來形容皖南的沿江城市,皖北至少稱得上一句“人多勢眾”。
然而皖北居民雖多,城鎮化率卻處于較低的水平。以阜陽為例,它的常住人口僅次于合肥,超過800萬人,但其中55%都是農村人口。
與之類似的還有宿州、毫州、蚌埠,城鎮化率都低于全省均值,只有淮南和淮北略高于均值,但依然趕不上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地的水平。
皖北的經濟窘況,依然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有關。淮河在河南與安徽之間有較大落差,一旦上游發生暴雨,淮河水易在安徽段形成淤積,主要侵犯的就是皖北地區。歷史上淮河還曾受到黃河改道的影響,導致水患更加頻發。
久而久之,在部分網友看來,皖北就像一個戰略蓄水池,被迫承擔起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蘇”的重任。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拖慢了產業發展的步伐,也是皖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之一。
有安徽網友自嘲:“江蘇散裝是十三太保各自為政,安徽散裝是十六地市認了八個外省大哥。”當地經濟不夠發達,大批皖北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沿海地區謀生。
統計數據,阜陽、毫州、宿州等皖北地區的流動人口,相較于安徽其他城市,更傾向于流向外省,而江浙滬就是蕞受青睞的目的地。
比起光鮮亮麗的江浙滬,安徽的存在感不僅在外人眼中很低,連本地人都或多或少習慣了舍近求遠。當皖北人跑去徐州,皖中人向往武漢,皖南人加入長三角……安徽仿佛成了夾在周邊經濟強市之間的緩沖地帶。
而近年來合肥的“豪賭”,也可以看作是安徽的背水一戰,只有打造成足以與江浙滬等地分庭抗禮的發達城市,才能吸引用腳投票的年輕人,避免人才大量外流。
但換一種思維來看,安徽各市散裝已久,考慮到地理阻隔、歷史演變等情況,且合肥的城市能級尚不足以覆蓋全省,或許散裝反而是種合適的發展模式。
安徽各地市給周邊城市“做跟班”,夾縫生存看起來憋屈,實際上也在借勢發展,給自己爭取到了更多資源。
比如安徽的汽車產業在這幾年發展迅速、領跑全國,業內人士認為安徽造車和運輸的綜合成本,約比江浙滬便宜10%。這正是因為安徽擁有接近長三角的產業和科創實力,又能享受中部的人力成本和資源價格。
安徽不再是單純輸出農產品、煤炭的資源大省,通過與周邊地區的產業聯動和積極創新,已經發展起了光伏、人工智能等新興支柱產業,也讓這塊曾經人口流失嚴重的土地,吸引到了更多人的駐足。
去年年末,安徽的常住人口較2023年有所增加,是中部唯一正增長的省份,全國也只有8省實現。
散裝安徽,未來可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