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傳統文化】合肥歷史文化 合肥特色文化 合肥風土人情概述
合肥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三國舊地,包公故里,淮軍搖籃”之稱。兼具皖北中原文化豪邁和皖南皖江文化精明特點的合肥文化,自古以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合肥大地交融輝映,歷數千年積淀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璀璨奪目的地域文化。下面本文從合肥飲食文化、合肥話、傳統節日、結婚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筑特色、宗教文化等方面帶大家了解合肥獨特的民俗傳統文化。
合肥話,即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話的一個分支。方言*顯著特點是北腔南調,音色和發音力度偏向北方,較剛勁。語音上“雞”、“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
短語/俗語:媽姨——媽媽,個郎車——自行車,千量——千張,熱斗——太陽,約赤——鑰匙,唰子——勺子,老井嘛——脖子,*丫巴——腳指頭縫,毛四——廁所,沿豆子—— 冰雹等等。
合肥傳統節日:元旦、二月二、春節、清明節(插柳)、國際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摸秋)、中國農民豐收節、國慶節、臘八節。
合肥大型節慶活動:“春色濱湖”旅游文化節(4月)、焰火文化節(5月)、合肥休閑娛樂文化節(6月)、龍蝦節(7月)、廬劇文化節、徽菜美食文藝節(10月)、三國文化節(10月)
合肥的結婚風俗跟其它省份沒很大的區別基本都大同小異。結婚主要習俗有:認門樓(雙方父母見面)、定親、長輩在被子里縫“棗生桂子”、男方祭祖、一點半或兩點半出發接親,寓意找個伴、抬春盛、奉甜茶、壓茶杯、掛手指、吃早生貴子羹等。
合肥傳統結婚流程:認門樓、定親、備嫁妝、迎親、敬拜女方父母、找紅鞋、新郎改口敬茶、過門敬茶、婚禮酒席敬客、回門。
合肥菜,也稱廬州菜,是發源于合肥市周邊地區的農家土菜的統稱。合肥菜在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口味多醬香型,甜、辣為主,臘香、原汁原味都能突出風格。
合肥名菜:李鴻章大雜燴、曹操雞、包公魚、吳山貢鵝、肥西老母雞湯、廬州烤鴨等。【MORE+】
舊時合肥民間除生賀壽慶外,舉辦喪事,亦被視為大事。人死后,家人要通知至親好友,報喪;接喪家報喪后,至親好友,四鄰八舍,紛往吊唁;死者尸體通常在家中停放三日即封棺出葬;棺材抬至墳地,落坑后,然后堆土成墳,再燒紙放爆竹舉祭。從死者亡后*一個七日起,至第七個七日,其親屬在每個七日為死者舉行一次祭悼。直到“完七”后,即是過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合肥市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是在大別山的山歌、合肥的門歌、巢湖的民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傳統劇目分花腔小戲、折戲、本戲三類。【MORE+】
馬派皮影戲是一種以皮制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著音樂和唱腔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由皖北老藝人馬信昌承創,以家族傳承的方式繼承,至今已有130年歷史。馬派皮影戲保留了原生態的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遠古磨調,聲調激越、豪放,彰顯皖北粗獷有力的地域特色。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廬州大鼓是一種流行于淮北、長江兩岸和江淮之間廣大鄉村和城鎮的民間曲藝種類。起源于安徽泗縣一帶,是安徽大鼓的一部分,流派源于華山派張、柴二門之柴門。在唱法上有音色剛健的“臥嗓”和音質柔潤的“立嗓”兩派,曲調簡單,通俗易懂。2011年12月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門歌是安徽土生土長的曲種,源于鳳陽花鼓,唱腔的基調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為花鼓小鑼,因“唱門子”而得名。所謂唱門子,就是逃荒行乞丐時站在東家門前的演唱。門歌分為上、中、下三路,三路門歌風格各異。2006年12月列入安徽省*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巢湖民歌,歷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秦漢時的楚歌。其旋律優美、遼闊、華麗、悅耳動聽,有其獨特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征,是中華民間音樂文化的優秀范例。2006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
在安徽省合肥市,流傳著的紙箋加工技藝,是傳統造紙工藝在技術上的延伸和發展,在歷史上承載著書法、繪畫藝術,并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紙箋加工技藝就是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將原手抄原紙(生紙)做成加工紙,目的是為了更適合書寫、印刷或為書法、繪畫所需,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提高文化內涵。
大邵洋蛇燈起源于元末明初的一個傳說,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洋蛇燈用竹篾成鱗狀,外蒙白布。洋蛇燈工藝技巧復雜,綁、扎、鑿、勾、翹、壓等方法,全憑老藝人的經驗,師徒傳承。舞蛇時隊員們齊心協力,上下翻騰,大有金蛇狂舞之感,盤起的寶塔有6米高,洋蛇腹內,燭光閃爍。2008 年6 月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合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這里。自古以來,關于包公的民間故事在合肥地區就廣為流傳。合肥地區流傳的包公故事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其反映的大多是與包公當年求學鄉里、仕奉廬州、辭官守孝、回歸故里的傳說;故事還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對白傳神,具有民間文學通俗易記、易于傳播的特點。2010年6月入選了第三批省級非遺名錄。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是用烤紅鐵筆在木板上作的畫。火筆畫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是江淮地區獨具特色、流傳甚廣、極具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火筆畫”的特征是以“鐵”作筆,以“火”為墨,在木板、竹簧、宣紙、綾綢等不同材料上作畫。其作品大至數丈,小不足盈尺,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2006年12月,火筆畫被列入安徽省*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葫蘆烙畫是烙畫藝術殿堂里的一朵奇葩,它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收藏價值,是烙畫中的精品。2015年“葫蘆島葫蘆烙畫”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山鐵字以陶仁志、鄧之遠等一批民間藝人為代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工藝,取雕刻、雕塑、鑄造工藝之長,以錘代筆,以鐵作墨,再現名家手跡,熔鐵之剛勁與書法藝術為一體,給古老的鐵字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被世人譽為“中華一*”。2011年12月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安王氏醫學”又稱為歙縣“富堨王氏內科”,源起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20年,是新安醫學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安王氏醫學”以其獨特的學術理論和臨床特色,201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全國首批64家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單位。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廬陽梅花針灸,又稱“梅花派”、“周氏梅花針灸學派”,是全國著名的中醫針灸流派,在中醫“治未病”和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積累了豐富的針灸治療經驗,具有中醫 “簡便廉驗”的特點,門人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近300年的歷史。廬陽梅花針灸在灸具灸法、針法、時間針灸學、脈學、刺血、埋線、火針等方面獨具特色,針灸著作影響深遠。2017年11月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標,是城市中所必要的建筑形體,它可以是政治味十足的政府大廈,也可以是文化建筑、公共建筑或是文物古跡。隨著合肥的不斷發展,像合肥大劇院、安徽廣電新中心、合肥市府廣場、合肥美術館、合肥南站、天鵝湖萬達廣場、合肥政務中心“雙子座”等別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地標不斷涌現,不但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余也承接著傳承合肥特有文化的使命。
江淮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區分布*為廣泛的傳統民居樣式之一。其建筑形式具有江淮地區典型的建筑特點,布局嚴謹,設計精巧,既滿足了部分深宅內的采光、通風和排水等功能,又與天通與地連,具有江淮民居建筑發展的地方特色。主要分布:今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北部一帶,在城鎮、臨街、江淮地區南部也有分布。代表建筑:劉同興隆莊。
有的船民歷代都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以船為宅,停泊在一起形成水上聚落,主要依靠捕魚采貝及水路運輸為謀生手段。船只、江面、兩岸的風景,構成了船家獨特的居住環境,成為他們物質和精神的家園,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舟居文化。分布:安徽省的長江、淮河流域以及巢湖、瓦埠湖、女山湖等江河湖泊,都有船民生產生活在船屋上。
江淮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江淮之間成為中國北方與南方兩大建筑風格交匯融合的地帶。合肥院落式民居融合了北方院落的布局模式和皖南徽派建筑的部分元素,形制古樸,空間形式和空間組織模式充分反映了家庭結構、家族關系和家族生活,是江淮民居的代表建筑類型之一。分布:以合肥市、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北部黃麓鎮、烔煬鎮等分布較為集中。代表建筑:張治中故居。
圩寨,是皖西北乃至整個黃淮平原*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形式之一,融合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南方天井式民居、山地堡寨及水網地區圩子民居的特點,是由水利系統、防御系統和居住系統共同組成的集生活、軍事、防洪、生產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聚落,有著鮮明的時代及地域特色。分布:目前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及六安市霍邱縣境內保存相對集中、完整。代表建筑:李氏莊園。
幾十萬年前,巢縣人化石現身;有巢氏,構木為巢起源于此;南巢地,夏朝末君落戶;姥山島,湖神化身顯靈地;楚歌嶺,勒刻楚漢滄桑;古船塘,上演元明風云;昭忠祠,激揚愛國情懷;瑤崗村,奏響百萬雄師過大江號角。巢湖文化在撞擊中融合發展,在包容中吸取精華,形成了“家為源、水為魂、和為貴、農為本、言 為根”的文化個性特征。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 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包公一生中所表現出來的廉潔奉公、改革吏治、嚴懲腐敗、不畏權貴、不徇私情、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和高風亮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如今,合肥精心打造的“包公杯”全國反腐倡廉曲藝作品征集及優秀節目展演、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地鐵包公文化墻、“一路清廉”景區等,讓包公文化得到大力弘揚。
淮軍是晚清時期李鴻章創辦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丁汝昌、聶士成等是淮軍將領的代表。淮系集團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奉行“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綱領,創建近代化軍隊,創辦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并率先倡導在中國修建鐵路,派遣多批赴美赴歐留學生,創辦新式軍事學堂。
合肥是一塊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1926年11月23日,吳山廟起義,打響了安徽黨史上武裝斗爭*一***。1939年5月,新四軍軍長葉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等,在廬江組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江北指揮部。在解放戰爭期間,渡江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設立在合肥瑤崗。合肥現有吳山廟武裝起義舊址、肥東縣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紅色遺址,渡江戰役紀念館、中共合肥歷史陳列館、蔡永祥紀念館 等紅色旅游景點。
合肥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傳統。肥西山南小井莊率先實行“大包干”,成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國*一臺窗式空調、微型電子計算機、“激光大氣污 染監測雷達”、世界*一臺 VCD、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等等,先后在這里誕生。如今,合肥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城區內較大宗教活動場所有明教寺、開福寺、合肥清真寺、合肥露德圣母天主教堂、合肥市基督教堂等。另省佛教協會、省伊斯蘭教協會、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省基督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省神學院、省天主教主教府都坐落在合肥。
本站注明“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所有作品,均為MAIGOO網原創、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MAIGOO網”。違反上述聲明者,網站會追責到底。
互動服務用戶公約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
合肥十大品牌 合肥著名品牌大全 合肥上市公司 合肥老字號名單 合肥名企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書面授權,請勿隨便復制使用,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刪除或更正!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