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味精被美企收購背后:武漢數十個大橋品牌荒廢
近日,一則武漢“大橋雞精”即將被外資收購的傳聞,不光在調味品行業內引起不小的震動,同樣引起很多土生土長老武漢的關注:“大橋”本地品牌已經不多了,這個是否能夠保得住?自從1957年10月“萬里長江*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大橋”二字就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武漢人的心底,同樣的,精明的武漢商人,硬是把“大橋”牌商品搬到千家萬戶,大橋香煙、大橋味精、大橋童車、大橋縫紉機、大橋牙刷、大橋襯衫……
然而,時過境遷,昔日風光無限的武漢“大橋”品牌們,先后藏起曾經的輝煌,離去的背影在人們的目光中漸行漸遠——
1957年,“萬里長江*一橋”武漢長江大橋落成。從那時起,大橋就融入了武漢的生活。除了不少人以“橋”為名外,以“大橋”給企業和產品命名的也不計其數。
中鐵大橋局副總經濟師余啟新說,在武漢*早以“大橋”命名的企業,應該是現在的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鐵道部大橋工程局),比大橋通車還早4年。
武漢人也很快顯示出敏銳的商標、品牌意識,大橋還沒通車,就紛紛注冊“大橋”商標。1954年,武漢味精廠建廠伊始,就推出“大橋”牌味精;1956年,武漢市公私合營燧華火柴廠推出“大橋”牌防風防雨火柴。1957年1月,今武煙集團前身——公私合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漢口制造廠,也出品新產品“大橋”牌香煙。
1957年10月14日,在長江大橋通車前一天,12種“大橋”牌商品聯合在長江日報3版發布廣告,祝賀大橋通車并借機宣傳自己。這些產品主要是食品及日用產品,如:“大橋”牌膠布雨衣、膠領襯衣、糖果、點心等。
后來,“大橋”牌火柴、圓珠筆、乒乓球、打火機、石膏繃帶、油漆、肥皂、紐扣等也紛紛面世,并一度紅遍大江南北。1965年,江漢牙刷廠生產的“大橋”牌牙刷,通過廣交會向國外出口,這是武漢制造的“大橋”牌首次走出國門。此后,武漢大橋童車廠生產的“大橋”牌童車也出口國外。
初步統計,當年“大橋”牌商品多達近40種,基本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橋”牌的風靡,不僅僅因為長江大橋通車帶來的“大橋情結”,更多的是代表著當時武漢制造的高水準和創新精神。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大橋’牌童車、縫紉機等不少產品風頭仍勁,‘大橋’牌童車享譽中外,曾讓武漢玩具業笑傲全國。”省商標協會副秘書長、華中商標事務所所長豐明霞回憶說,后受沿海地區制造業的沖擊和自身原因影響,漢產“大橋”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淡出市場。
如今,“大橋”隊伍中為數不多的品牌“大橋雞精”,依然是國內調味品市場中的翹楚。
據武漢亞太調味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1954年成立的武漢味精廠,是華中*一家調味料生產企業,其“大橋牌味精”一度達到湖北市場的八成份額。1996年,武漢味精廠與香港佳健實業有限公司合資,“大橋雞精”隆重上市。至今,“大橋”牌調味品,家喻戶曉。
武昌胭脂路,在時尚男女的眼中,是一條魅力無窮的街道:一溜兒服裝店內,隨著一臺臺老式縫紉機歡快地轉動,一套套定制的時尚服裝就誕生了。
年過六旬的老裁縫葉先祿,還在使用一臺幾乎用了半個世紀的縫紉機,機頭上有金屬雕花,古樸雅致,“大橋牌”三個字表明著它的特殊身份。“這臺當家的老式縫紉機是1957年的好東西,這可是當初憑票購買的。”葉老先生摸著縫紉機自豪地說。
聽老人說,雖然縫紉機廠早已停產了,但大橋牌縫紉機還在使用,光這胭脂路上就有好幾十臺。
那么,造這“大橋”牌的武漢縫紉機廠還在嗎?隨后,記者找到“武漢通”劉謙定,希望得到武漢縫紉機廠的信息。老劉說,武漢縫紉機廠在武黃公路邊,到馬鞍山森林公園對面去找。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馬鞍山森林公園門口,只看到一個森林公園小區,哪里還有工廠的影子。記者問了上十個老人,才打聽到武漢縫紉機廠倒閉十多年了,連地皮都賣給開發商了,蓋起了這個小區。不過,縫紉機廠宿舍還在。
恰巧,記者碰到了縫紉機廠的老職工謝先鵬老人,他1970年進廠,從事原材料采購。他說縫紉機廠可是武漢數一數二的好單位,1980年前后月工資40多元,能養活一家三四口人。“職工有1700人,年產縫紉機20萬臺,銷往全國各地,風光得很嘍。”老人揮著手說,不過,他惋惜地說,廠子2000年前后還是垮了。
如今,不少家庭的孩子剛出生,家長就會選好孩子、小龍哈彼等品牌的童車,可是二三十年前,武漢的家長送給孩子的*一輛車,幾乎都是“大橋”牌童車。
23日下午,記者在漢陽大道附近駕車轉了兩圈才找到一條叫冰糖角路的小路。前行了幾百米,低矮的民房間,幾棟六七層的高樓很是扎眼。雖然樓房破舊了,但那種氣勢就顯得非同一般。讓記者驚喜的是,“武漢市大橋童車廠”的大招牌還醒目地掛在大門口,樓上燈火通明,還有機器運轉的聲音。
這時,門口開副食店的老板給記者潑了一瓢冷水,說:“童車廠早垮了,這里租給私人老板開服裝廠了。”不過,老板指著一位大媽說,她是童車廠的老職工,什么都清楚。
56歲的洪秋菊,1983年就在童車廠工作,專門負責貨梯運行。她說,當年童車廠的廠長周國章很厲害,硬是將一個不起眼的彈棉廠,變成了一個五六千人的童車廠,還蓋起了三棟六七層樓的大樓當廠房。她說當時廠里的效益非常好,*風光的1983年到1985年,工人中午在廠里吃飯不要錢,除了領工資,每人每月還發五六十元的獎金。“那時候童車廠幾風光哦,外地的經銷商來我們廠里要貨,都要請我們供銷部門的吃飯。”洪秋菊說,當時一輛兒童小三輪賣19.8元,小四輪童車賣24元。
不過,到1994年,廠子就經營不下去了,連電費都交不起,供電部門硬是給掐了半年的電,此后再沒緩過氣來。現在廠里還有兩三百人,只能靠出租廠房養活工人了。
市場無情,大浪淘沙。昔日風光無限的“大橋”牌,在武漢人的印象中,身邊除了“大橋雞精”、“大橋局”等個別品牌外,大都折戟沉沙。那目前還有沒有“大橋”牌在當作商標和企業名稱使用呢?
昨日,記者從中國商標注冊中心網站查詢得知,“大橋”商標在產品涉及的45個大類均已注冊,行業包括方方面面,常見的行業里幾乎無法再注冊“大橋”商標。
對此,華中商標事務所所長豐明霞解釋說,由于“大橋”不具有地域指向性,各地都在修建大橋,因此不光是武漢,全國各地都在搶注“大橋”商標。譬如,浙江的著名商標“大橋”牌油漆,還有天津“大橋”牌焊材等等。
那么,本地還有多少“大橋”牌商標在使用呢?據武漢市商標事務所所長葉逢春說,截止到去年底,武漢注冊、仍在使用的“大橋”牌商標有55個。
“除了大橋雞精等個別品牌外,八成的大橋商標都荒廢了。”豐明霞感慨地說,商標的價值在于使用,得有企業實力作支撐,否則商標10年的使用年限一過,就可能被別人搶注了。
對于本地八成“大橋”品牌在荒廢的現狀,“武漢通”劉謙定深表痛心,他說,大橋牌和其他武漢老字號一樣,都有一定的歷史底蘊和商業價值,從保護本地老字號和民族品牌的角度看,本地應該有義務傳承和保護起來;否則,一旦這些“大橋”牌被外地搶占再發達起來,那叫本地人情何以堪啊!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