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被名字耽誤的透明省會原來我們都嚴重低估了它!
中國*沒存在感的省,*沒存在感的省會,突然之間居然就能和北京、上海、深圳并列——
在大國博弈以及原始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中國一舉確定了四座城市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
這個名號,可不只是說說而已。2020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有今年的兩會,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已經上升到國家新時代戰略的高度。
這意味著,未來十年,直接在硬核科技賽道上承擔重要國家任務的四座城市,就是 北上深合 。
談起中國*牛的省會城市,談起中國的科技中心,合肥一定不是你能*先想到的。
◆ 論經濟基礎,合肥在省會城市里面不占優勢,更是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先與世界接軌的大都市。2020 年,合肥才進入 萬億俱樂部 ,比成都晚了 6 年。
◆論政策支持,合肥沒有*先趕上趟:改革開放時代,國家將政策重點放在東部沿海地區;90 年代末,我們則舉國之力搞 西部大開發 。位處中部地區,合肥吃到的政策紅利并不多。
直到 20 世紀中期,國家開始實施 中部崛起 戰略,合肥才終于得到一些照顧。
◆論科教發展,合肥也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牛。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現,新中國初期,合肥的科技事業基本是一片空白,全市僅有 4 所中學、17 所小學,全市人口的文盲比例高達 82%。
可是偏偏是這樣一座先天條件薄弱的城市,卻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承擔著國家科研事業的重大期許:
1956 年,黨中央發出 向科學進軍 的號召,緊接著,合肥建立起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科研機構,科技隊伍迅速壯大。
1958 年 9 月,中國領導人在安徽視察期間,給安徽省委曾希圣寫信,對安徽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沿途一望,生機蓬勃,肯定是有希望,有大希望的。
在那個艱難的十年,全國的科技事業都趨于停滯,可就在此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遷至合肥,給這座城市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近幾年,合肥精挑細選、重點投資了一批面向未來的科技企業,收獲了 *牛風投城市 的稱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科大衍生出來的企業至少上百家,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華米科技、國儀量子等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和行業龍頭。
2017 年,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比北京、深圳都要早,可見其 江湖地位 之高。
靠著在科研創新方面的定力,合肥發展飛快。在智谷趨勢統計的全國 37 座重要城市中,2001-2019 年合肥的 GDP 增幅高達 2489%,排名*一。
新中國歷史的 70 多年,亦是合肥從一個 江淮小邑 完美蝶變為 創新之都 的 70 年。
在衡量一座城市時,我們不能再 唯 GDP 論 ,而是要認識到,不同的城市可以有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如果說深圳是改革開放上半場*耀眼的明星,僅用 20 年的時間就闖入了全國前四強,那么改革開放的下半場賽道上的一匹黑馬,或許就是深耕硬核科技、保障基礎技術安全的合肥。
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全超導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并稱合肥的三大科學裝置;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存在,也讓合肥成為了全國除北京外國家級實驗室*多的城市。
《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顯示,2011~2019 年,合肥的 R&D 研發經費從*初的不到 90 億元增長到了 291 億,翻了兩倍;R&D 經費占全市 GDP 比重也從 2.4% 逐步提升到 3.1%,是全國城市中的佼佼者。
對待人才,合肥也毫不吝嗇。近幾年,合肥推出了不少政策,先是 科學中心人才 10 條 ,緊接著是 人才新政 20 條 等,給出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到此發展。
截至 2020 年,共有 126 位兩院院士服務合肥科技創新,還擁有專業技術人員 95 萬人,各類人才資源總量達 190 多萬人。
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雙引擎 ,合肥正在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誕生了一系列傲人的科研成果。
比如,合肥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領域的原創性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墨子傳信、熱核聚變、智能語音等技術水平也達到了世界前列。
2020 年底,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 問世,被認為是量子計算里程碑式的成就。 九章 的身后,就是潘建偉、陸朝陽兩位中科大教授的科研攻關團隊。
說到底,科研創新取得進步的*關鍵因素,還是要有一群對科學探索充滿熱情的人才。
為了支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事業,2018 年,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了 科學探索獎 。
這個獎項,被許多人稱為 中國諾貝爾 ,每年評選不超過 50 位獲獎人,每位獲獎者將連續 5 年獲得總計 300 萬元的資金。
中科大與科學探索獎可謂緣分頗深:以 九章 證明 量子優越性 的陸朝陽,正是 2019 年首屆科學探索獎的得主之一;同一年,還有另外兩位中科大教授獲獎。
今年 9 月 13 日,中科大的徐飛虎、朱曉波、秦禮平三位科學家,因為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領域的科研成果,收獲了科學探索獎。
其中,徐飛虎在光量子成像和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朱曉波參與創造了代表著我國量子計算目前*高水平的 祖沖之 號;秦禮平則曾因她對超新星爆發的研究成為了 豪特曼斯 獎的*一位中國得主,這是國際地球化學界對青年科學家的*高級別獎項。
過去 3 年,來自中科大的獲獎科學家人數已經達到 9 位,僅次于清華和北大,如果算上曾經就讀于中科大的校友們,這個數字就更大了,2019 和 2020 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中,分別有 7 位曾經就讀于中科大。這些青年科學家們在量子物理、行星際動力學、生物質資源化學利用等諸多基礎科研領域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領先的成果,
一些原創成果也在加速轉化為生產力。在一批前沿科學家和頂尖創新團隊的帶動下,合肥正在積極攻克各類 卡脖子 的技術難題,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以中科大為代表的高校與科研機構,已經成為了合肥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 智慧樞紐 。
近年來,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一些列戰略新興產業中,合肥涌現出一大批掌握行業話語權的企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成果引發全國矚目。
從 唯 GDP 論 到 降速提質 ,中國城市的發展已經到了范式轉換的關口。下一步,把握住科技創新的風口,合肥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當然,一個城市要想在科技領域取得持續發展,光靠頂尖的科學家發光發熱是不夠的。
中國*高層將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比作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激發更多年輕人的創新熱情,刻不容緩。在這方面,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美國前總統里根曾在 1984 年推出了 教師在太空 計劃(TISP),將學校教師隨宇宙飛船送上太空,回到地球后,這些漫游過太空的老師們會與學生分享旅行的經歷。
但是 1986 年的一起悲劇讓這個計劃中斷了:該年 1 月 28 日,高中教師克里斯塔 · 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登上了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飛行僅 73 秒,航天飛機于空中解體,包括她在內的七名機組人員全部。
1998 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 教師在太空 計劃替換為 教育宇航員 計劃,要求擔任大眾科普職責的參與者辭掉學校工作,搬去休斯頓,成為 NASA 的全職宇航員,經過嚴格訓練才能登上太空。
麥考利芙這樣的故事,總讓人潸然淚下。在人類對世界無盡的探索中,科學家、教育者們常常要面對巨大的風險和代價,但他們勇往直前。
除了扎實的科研功底,合肥也擁有眾多全國性的科普教育場館,其中的合肥科技館是安徽省*大的科普中心。今年,合肥還對標一線城市,著力建設一批 合肥特色 科普教育基地,進一步提升全市的科學素質。
許多人不知道,在中科大這所以理工見長的學府里,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文科院系——科技傳播系,培養了大量文理兼通、能將前沿科技有效傳遞給社會大眾的人才。20 年來的探索實踐,他們的責任感,就在于讓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5 月 22 日,中科大通過網絡形式舉辦了 2021 年科技活動周暨第十七屆公眾科學日,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在校師生的科技成果,并請到了眾多科技 大佬 做深入淺出的科普演講,為全國的科學愛好者們奉上了一道大餐。
換句話說,要吸引年輕人的注意、使科學具有持久的魅力,就需要在形式和議題上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趣味。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騰訊 X-Talk 科學脫口秀為新時期的中國科普事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9 月 19 日,今年首場 X-Talk 走進了中科大的校園,以當代年輕人喜愛的露天脫口秀形式,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為到訪者獻上了一場科學盛宴,激發青年對科學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在這次活動中,科學探索獎獲得者、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講師張筱葉,科幻作家張冉,騰訊即視產品負責人涂思嘉等嘉賓悉數亮相。
一場關于 AI 時代單身生活 的思想交鋒,在這群理工和人文領域的專家學者、大牌嘉賓中展開。在現場,嘉賓們以不同的維度與視角探討了空巢青年與 AI 的關系。
因此,人如何與 AI 相處就成為了一個現實問題。青年科學家山世光便以《獨居的你,AI 拿什么來 AI 你?》為題分享了單身獨居可能需要的 AI 陪伴訴求,以及如何設計出技術與倫理規范的陪伴型 AI 產品。
長期從事犯罪學與監獄研究的張筱葉則指出,一個好的 AI 應該更有人情味,輔助我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讓生活更有滿足感。
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嘉賓們形成了某種共識,即以 AI 為代表的新技術是一把 雙刃劍 ,我們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要更多從人本身的經驗和需求出發,引導科技向善。
很多人總是在問,中國有 14 億人,為什么就選不出 11 個足球踢得好的?
科學想要出成果也同樣如此。當 985 的高材生天天想著去金融、IT 行業賺快錢,中國搞基礎研究的必須在外國才能得到心無旁騖的環境的時候,中國科學探索大廈的根基就不那么牢固,科研也不可能實現厚積薄發。
從這個意義上講,抓住科研與科普兩條線,讓合肥成為了中國城市的一個 另類 。而在別的城市不注意的地方專注,現在則在回報這個城市,成為它未來發展的基礎。
X-Talk 這種創新的科普形式、 科學探索獎 對科技人才的認可和支持,這些助力打造創新生態的活動,都是讓我們重新學會專注,不在乎眼前的一城一地,而關乎未來的星辰大海。
我們希望能做到專注的中國城市、企業、科學家越來越多,這或許就是未來十年中國大地上*值得期待的事。
調整就是機會!節前資金爆買券商,前三季度主力*看好消費、醫藥醫療、基建,而火爆的芯片竟被狂拋180億元(附名單)
中集車輛:控股股東中集集團增持公司 H 股股份已于 2021年9月27日完成交收
國家衛健委:昨日新增確診病例41例,其中本土2例(均在黑龍江哈爾濱市)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