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歷史文化介紹
的重要戰略地位。所以圍繞著合肥的控制權,魏吳兩軍在此頻頻交火開戰,不斷點燃硝煙戰火,致使這塊土地成了名聞遐邇的三國古戰場。*著名的戰役有:戰場遺址就在今逍遙津公園一帶。曹操為抵御東吳水師來犯,教練強弩手而建。史載,東漢末年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筑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點將臺,臺基陡峭,邊緣勒以磚石,故名
逍遙津公園位于老城區東北角,古為肥水上的津渡,與教弩臺僅一步之遙,以三國時期的古戰場而載入典籍。
三國遺址公園位于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淝河故道北岸,史稱三國“合肥新城”。
三國歷史文化館位于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是對整個“三國”的形成、興盛、歸晉等進行系統的介紹,而且還有幻影成像等科技表現手段,人物、軍事、科技等內容非常全面,通過專門的講解,能讓人對整個三國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教弩臺俗稱“曹操點將臺”,在市內淮河路東段北側,距淝水、津水和逍遙津都不遠。史載,三國鼎立時期,魏主曹操四次到達合肥,臨陣指揮,筑此高臺教練強弩兵將,以御東吳水軍。
位于肥西縣焦婆鄉境內,海拔183米。山上綠化蒼翠,環境優美。相傳三國東吳名將周瑜幼年時在此讀書,后人為紀念周瑜,故以“周公”為山名。
41年之久,可見包公與合肥人民感情之深厚。包拯生于合肥,死于合肥,葬于合肥,且還在合肥做過官,造福一方百姓,合肥人民皆感恩戴德,以他為榮。包拯死后的第四年,為緬懷包公,合肥人就在當時廬州城內興化寺修建了包公祠,其后,各地也都出現類似的紀念活動,代代流傳,有口皆碑。合肥包公祠是國內*早的,影響*大的,但同時,在漫長的千年歲月中,歷經滄桑。歷朝歷代都不乏修繕工作。清光緒八年,李鴻章捐巨資修復“包孝肅公祠”,才有了今天所見到的景點。
全名“包公孝肅祠”,坐落在合肥環城南路東段風景優美的包河公園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筑群。
位于肥東縣解集鄉大包村。為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南距包拯出生地小李蠻村(原名小包村)僅2公里。
宋嘉祜七年,包拯病逝于河南開封,朝廷追封為禮部尚書。第二年八月,護表歸葬故里肥東大興集。由于戰爭頻發,墓園遭到毀壞。1985年,省市政府根據百姓愿望,遷安包拯遺骨于此包河之畔,重建墓園。
內有享堂、包拯家訓、以及石文石碑,為名家要人題寫,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書《孝肅包公傳》。
3000多字,記錄了包公腳踏實地,無私無畏,為革除弊政,為強國富民而奮斗的一生。
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千年而建。清風樹傲骨,“清風”包含家鄉人對這位引以為豪的大清官包公的敬仰。
吳頭楚尾,南北交融。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合肥人豪爽豁達的秉性和崇文尚武的俠士風范;長期的中原文化浸潤又使得他們清廉孝悌、重情重義。同時,由于戰爭造成人口的流失和外來人口的不斷遷移、通婚、融合,使得合肥具有包容與開放的鮮明的城市文化內涵。在歷史的積淀中,合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內涵,像獲得國家非遺的黃梅戲、廬劇、門歌、火筆畫、洋蛇燈等,如同一股清流,滋養著合肥這方熱土。
在原環城林帶基礎上建設形成的帶狀敞開式的環城公園,它抱舊城于懷,融新城之中,城中有園,園中有城。董鋪水庫、天鵝湖、翡翠湖、南艷湖讓合肥有了靈性、有了波動。
200余所,以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為代表的近40所高校每年為社會輸送大量優秀人才。
1922年出生于合肥,1945年,楊振寧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芝加哥大學。1957年,他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合肥作為科教名城的一位標志性人物。
4.將“商戶單號”填入下方輸入框,點擊“恢復VIP特權”,等待系統校驗完成即可。
4.將“商家訂單號”填入下方輸入框,點擊“恢復VIP特權”,等待系統校驗完成即可。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