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合肥文化創意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衡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文化供給對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而文化供給質量是創造和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的前提保障。
1、創造*流文化創意產品。合肥市文化創意產業要破除單一化、同質化、低檔化的問題,堅持以創新驅動為主導,走原創性、特色化、精品化的發展道路,要堅持“內容為王”,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核心要義和中心環節,努力推出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有溫度、有徽味的扛鼎之作,創造更多類似與《超級新聞場》、《百家姓》、《超級演說家》、《男生女生向前沖》等全國響亮的品牌。
2、突出廬州文化特色。火筆畫、吳山鐵字、葫蘆烙畫、羽毛畫、廬州木雕、三河羽扇等具有濃郁廬州文化特色的產品,是合肥市文化創意產品的主力軍,但這些特色文化產品多數還屬于文化相關的“硬件產品”,屬于內容和創意的“軟件產品”比例不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只有創造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才能贏得市場需求,所以要厚植江淮土壤,講好廬州故事,增強文化自信,打造更多像《秦雪梅》、《東門破》、《孔雀東南飛之焦仲卿妻》、“合肥文化大講堂”等文化精品,充分展示廬州文化的獨特魅力。
3、緊跟市民文化消費需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實施“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工程,引導各級各類文藝院團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扎實開展“文化有禮全民暢享”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時尚文化健康消費”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百館(站)千村文化結對”、“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美術館進社區”、“千場電影下基層”等活動。要繼續推進文化部、財政部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工作。
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關鍵是供給主體的結構問題。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應著力于增加人才、科技、資本等市場要素的有效供給。
1、創新人才供給。要解決目前合肥市創意人才匱乏的困境,應從引人、育人、留人三個環節入手:①持續引進高端人才,在對“文化名家”等領軍人才激勵的同時,不忽視中堅骨干力量,解決文化創意人才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實際困難;②完善人才培育體系,依托合肥市各高校,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構筑人才高地;③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及研究機構開展應用型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
2、提升科技供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創新投入。省財政廳、教育廳、科技廳、文化廳等職能部門要加大對合肥市文化研究機構的資金投入力度,對文化創意企業進行專項資金扶持;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創新轉化。進一步完善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及五年行動計劃,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支持、鼓勵、培育、服務、配套文化科技創新的法制環境。
3、優化資本供給。合肥市應該主動創造有利條件,逐步在出版業、娛樂業、電視廣播業、文化產品設備的生產業等進行戰略性投資,實現投資主體、投資項目多元化發展,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力。同時,應該制定相應的投資吸引優惠政策,改變過去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方式,形成國有、民間、境外資本文化創意產業共同投入的所有制格局。
當前,文化發展面臨新的轉折點,“融合發展”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1、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當前,安徽日報、新安晚報、安徽出版集團、合肥晚報等媒體都已經借助互聯網創新了媒體平臺,并取得良好效果。接下來要加強對合肥日報、合肥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已有平臺的改造升級,提升合肥公共頻道、生活頻道等媒體頻道覆蓋面和競爭力,努力形成“一云多屏”、“一媒多介”的融合平臺,將“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打造成合肥文化創意的新名片。
2、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安徽旅游資源豐富,多集中在皖南地區,合肥市本土知名旅游資源不突出,5A級景區只有三河古鎮,所以要繼續抓好合肥與皖南示范區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著力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打造文旅演藝精品、創新開展文化旅游節會活動、完善旅游目的地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運用文化創意提升旅游品質等,從強化組織協調、項目帶動、人才保障等方面進一步促進文化旅游融合工作。
3、推動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合肥市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可以打造“環城、沿湖、依山、戲水”四大休閑農業集聚帶,包括在包河區、廬陽區、蜀山區加快建設集休閑、采摘、體驗、教育、美食、娛樂于一體的環城都市休閑農業創意產業帶;結合環巢湖大道建設,發展集濱湖觀光、旅游度假、美食垂釣、農家體驗等為一體的沿湖生態休閑農業創意產業帶;結合農業生產、農事節慶活動,發展集山區綠色農產品生產、生態休閑、農耕科普、民俗風情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創意產業帶;利用湯池、半湯等特色溫泉資源優勢,打造休閑農業產業中獨樹一幟的戲水溫泉休閑農業創意產業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有效的制度供給”,即通過政策支柱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1、深化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重組,鼓勵符合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推動合肥市文化企業交叉持股或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重組,突出內容建設,強化技術支撐。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強化互聯網思維,實現跨媒體、全媒體發展,重點打造新聞客戶端、手機報等新型媒體平臺。
2、優化企業生態系統。培育骨干文化創意企業,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堅持立足主業發展,形成內容優勢和傳播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話語權。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藝術門類,不斷推出更多展現徽風皖韻、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精品力作。
3、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文化市場活力,引導企業以質量和內容為基準,以更新和多元為目標,不斷提高高質量文化產品的供給水平。探索激發國有文藝院團活力相關措施,推動轉制院團相關扶持配套政策落地。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新內部體制機制,完善人事管理等配套政策。推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組建理事會,完善治理機構。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 汪濤 徐谷波 王永智 董克 熊月霞 潘珊珊 劉新妍)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