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合肥的*大標識
“人造太陽”的突破、量子計算機“九章二號”誕生、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 《科技日報》梳理的2021年中國科技10個重大突破中,合肥一地就占據了4席。
此前,合肥國資就以投資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一系列操作,不僅帶動形成了千億級的產業鏈,更推動了合肥戰新產業的風生水起,曾經的內陸省會城市一躍成為“*牛風投城市”。
看似“意外”的背后,其實合肥已經低調努力了近20年。20年來,合肥的GDP總量從2001年的560億元,到2020年的10046億元,增長了18倍,在全國GDP過萬億元的城市中增幅排名*一。
厚積薄發。20年后,苦心布局戰新產業、科技創新的合肥,開始迎來豐收的時刻。
原來的合肥,產業基礎薄弱,創新鏈和產業鏈脫節,懷抱著中科大、中科院等“金鳳凰”,科研成果卻難以本地轉化,要么束之高閣,要么遠走他鄉。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上*一臺VCD、*一臺仿生搓洗式全自動洗衣機、中國*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等,都誕生在合肥,但由于工業跟不上,無法落地生產,*后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這些新技術在廣東、江蘇等地催生出巨大產業。
合肥市委副*、市長羅云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介紹,近年來,合肥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戰略,牢牢把握產業更替轉移、迭代升級的發展規律,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明顯的成效就是“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編者注:即芯片、新型顯示、智能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制造業融合;安全應急產業、家電及智能終端、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人工智能)現象級產業地標的拔節壯大。
“十三五”以來,合肥戰新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9%,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由31%提高到55.5%。2019年,合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入選國家*一批戰新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城市第4;2021年,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獲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很多人關注合肥的發展速度。其實我們更注重速度和質量的并舉,努力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這其中*大的抓手,就是推動科創+產業+資本和弦共振、同向發力,激發壯大高質量發展核心動能,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羅云峰表示。
2008年,合肥花費了百億元引進京東方,投資占到當年財政收入的1/3,*終京東方在多項領域做到了世界*一;2016年,合肥啃向“幾乎無人敢碰的硬骨頭”內存芯片,和兆易創新合作成立長鑫存儲,讓我國終于擁有了內存芯片的自主產能;2020年,合肥在蔚來*為危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瀕臨破產的蔚來起死回生,股價如今已漲了10倍有余。
“我們自己并不這么認為。靠賭也許會一時贏,但不會一直贏,我們是產投而不是風投,是拼搏而不是賭博。這些年,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產業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四兩撥千斤撬動作用,所以我更認可這是十年磨一劍的模式。”羅云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踩準產業發展的鼓點,系牢資本和產業的紐帶,還要抓住科學決策的關鍵節點、企業需求的關鍵痛點。
“針對重大招商項目,我們系統設計了精準測算、預期管理、雙向約束、市區風險共擔的一事一議模式,對項目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分析。也正因為我們從項目選擇之初就做到了系統研判,在決策投資的過程中做到了科學精準,成功的項目相對來說就占到了比較大的比例。”羅云峰介紹道。
據悉,2021年,合肥國資引領9個百億級戰新產業項目落地。截至2021年底,合肥國有資本已累計投向戰新產業超過1200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4500億元、上下游產業投資近5000億元。
2020年6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剛剛緩解不久,合肥市提出以鏈長制為抓手,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梳理出12條重點產業鏈,由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各產業鏈龍頭企業擔任“群主”,從市級層面統籌調度,合力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在我看來,鏈長制可以跳出細分領域、具體企業、特定環節等點性工作思維,更加系統地關注要素對接匹配狀況,而鏈長就是這條產業鏈的倡導者、支持者、守望者。”羅云峰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得益于這項工作機制,2021年前11個月,規上工業中,合肥集成電路產值增長2倍,生物醫藥實現翻番,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均實現20%以上高增長。近期,合肥市還梳理新增了城市安全、空天信息、現代種業3條新的產業鏈,進一步強化鏈長“雙招雙引”職能。
羅云峰介紹,作為新型顯示產業鏈鏈長,他的工作重心在產業研判、資源整合、要素保障等方面,貫穿于多次調度調研、問題研究解決上。一年多來,他們繪制完善產業鏈“兩圖四表”(全景圖、分布圖,總體情況表、重點企業匯總表、重點項目匯總表、創新平臺匯總表),按“圖”招商引資、對“表”補鏈強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更加協同。
“2021年,京東方3條產線保持滿產狀態,產值和盈利情況都將創新高;維信諾實現量產交付,刷新了業內新產線達成量產速度;晶合集成提前實現月盈利目標,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前十。目前,合肥已成功集聚了京東方、維信諾、彩虹、視涯等上下游企業140多家,擁有高世代線數量居全國城市前列”提起自己負責的顯示產業鏈,羅云峰滔滔不*。
據悉,未來合肥繼續圍繞15條產業鏈,細化鏈長制重點任務和推進機制,用好省級平臺和基金,疊加市縣兩級資源,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融合。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合肥市的科研院所和人才整體情況如何?對于這些科研院所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合肥有哪些和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手段”?
羅云峰:科技創新是合肥的*大標識、*靚名片,大院大所和科技人才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合肥擁有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科研富礦”,現已集聚“兩院”院士138人、已認定高層次人才8000余人。
現在有個熱詞形容合肥是“科里科氣”。合肥靠著“科里科氣”的城市特質,除了大批優秀科學家、高端科研人才以外,還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在此基礎上又催生了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產業創新。截至目前,我們已聚集專業技術人員超100萬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2.6萬人。2021年,全市新增大專以上參保25.9萬人,占總新增參保數的63%。
合肥堅持平臺聚人、產業留人、環境養人,舍得“花錢”、舍得“給地”。“十三五”期間,合肥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10%,占比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領跑”。探索科學家當家作主的科技體制,設立人才發展資金,實施頂尖人才引進、產業人才資助、政府特殊津貼等多形式的資金支持,構建完善教育、醫療、住房等全方位保障機制,制定人才租房、購房等安居政策,實現補貼、租房線上一鍵申請。“十三五”期間,財政累計投入各類人才資金超百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不管是科技研發還是先進制造,只有在市場上形成良性循環,才能進一步發展。在市場開拓、國內外貿易等方面,合肥幫助企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么樣的成果?
羅云峰:企業強則城市強。我們始終把服務好企業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職責,持續打造公平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概括起來主要做了“4件事”。
*一件事,精準落實紓困惠企政策。2021年1-11月,全市新增減稅降費93.1億元,占全省比重近35%,其中政策性減稅81億元。服務全市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易貸”平臺,授信總額已突破400億元,入駐企業達13萬家,平臺企業融資平均年化利率4.64%。
第二件事,一如既往支持企業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出臺“1+3+N”政策體系,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全市現有單項冠軍企業11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戶。力爭“十四五”末,“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冠軍企業達到300個。2021年,合肥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數超1200戶、總數超4500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52%,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8。我們還在謀劃建設全國首個“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每年支持100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就地應用項目。
第三件事,堅定不移深化營商環境。瞄準先發城市的標桿做法,先后實施“創優營商環境再提升行動”“營商環境迭代優化專項行動”等,多項營商環境指標成為全國標桿。
第四件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試點市、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國字號”創新品牌,促進對外貿易提質升級。目前,合肥已與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中歐班列累計突破2000列,進出口總額突破3200億元。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合肥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尤其是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發展情況如何?在建設、推進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羅云峰: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創新,全力服務保障“國之重器”。應該說,合肥市通過“夯基壘臺”助力人才“好戲連臺”,讓更多“行家里手”能夠“大顯身手”。
一是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合肥市已有、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10余個,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已建成大科學裝置中,穩態強磁場實驗設施、同步輻射光源處于穩定運行狀態,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正積極推進性能提升工程;在建大科學裝置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2020年底開通試運行,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工程2021年9月底建設完成。
二是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內外20多個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0家院所協同創新平臺,其中19家已投入運行,累計集聚科研、管理人員約2000人,專利授權1300余項,孵化、引進科創型企業超800家,包括瞪羚企業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79家。牽頭或參與組建基金總規模約46億元,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約17億元,累計實現總營收約111.5億元。
三是高標準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瞄準世界*流標準,突出“科技、安全、生態、國際化”理念,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區、成果轉化區、科學小鎮、科學服務區、科學島片區、預留區及生態用地六大功能片區。每年財政固定投入約30億元用于支持大科學裝置、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設立科學中心專項基金,采用“直接補助+股權投資”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經濟周刊》:合肥市的優勢產業已有不少,目前推動力度*大的產業是哪些?這些產業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
“喜新不厭舊”,對老企業新項目享受新引進企業政策。同時對生產經營規模上臺階的企業,拿出“真金白銀”進行獎勵。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到“十四五”末,我們構架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2個5000億級產業;智能家電、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光伏及新能源4個2000億級產業;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3個千億級產業,這些都是基于現有產業基礎提出的。
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城市安全、空天信息等前瞻性布局產業,我們并不要求在現階段就能帶來經濟上的回報,而是希望能支持它們在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比如量子信息產業,合肥匯聚培育了20多家量子產業企業,未來我們將繼續大力支持量子科技“沿途下蛋”,造就更大力“量”。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