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五大支柱”
2017年1月,合肥繼上海張江之后獲批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堅持“尖端引領、集中布局”原則,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當前,正加速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合肥市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2019年以來,合肥市不斷推進項目建設,創新動能持續增強。去年,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1號科研樓成功封頂,能源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謀劃推動大健康研究院和環境研發平臺組建。
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方面,去年以來,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實驗裝置性能穩步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全面開工,未來網絡、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雷電防護設施獲國家批復立項。
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布局也在加快。作為我國類腦智能領域*一國家級科研平臺,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已投入運行;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落戶合肥,微尺度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先進計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合肥離子醫學中心進展順利,大基因中心正式啟動建設。
同時,合肥市還積極支持“雙*流”大學和學科建設。支持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中國科大先研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合工大智能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互聯網學院、三創學院等項目建設。與此同時,不斷持續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當前,合肥已與全國21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26個創新平臺。
過去一年,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斷加快技術攻關,原創成果競相涌現。在信息領域,量子信息持續發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與國內外合作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在能源領域,中科院合肥院圓滿完成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PF6線圈生產制造任務,打破了發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壁壘,生產設備實現了全國產化,同時還發展和完善了超導磁體制造的標準和相關規范,先后孕育出十余項專項標準。
在健康領域,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突破了自然界賦予動物的視覺感和物理極限;揭示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在環境領域,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搭載“高分五號”衛星成功實現在軌運行,首次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提升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新型“探霾”激光雷達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打破發達國家對激光雷達核心技術的壟斷。
原創成果層出不窮,而成果轉化也在加快推進,產研融合不斷提質增速。在信息領域,近年來,合肥通過組建量子產業基金、培育量子領域重點企業等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量子產業,打造“量子中心”,初步形成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半導體量子材料和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及核心器件等的產業鏈。同時,以類腦智能、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為主要方向,加速壯大人工智能產業,打造“中國聲谷”。
在能源領域,大力發展高溫超導儲能、超導電機、超高渦流制動器等超導產業以及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產業。在健康領域,加快國產質子治療設備研發集成,并推進產業化;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急性白血病靶向藥物啟動臨床試驗。
而在環境領域,逐步構建“環保技術研發—核心基礎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完整產業鏈,全力打造“中國環境谷”。
要想馬兒跑得好,好的“飼料”少不了。科學中心是個龐大的工程,沒有資金保障肯定不行。合肥市發改委介紹,截至目前,合肥市在科學中心及大院大所合作項目建設方面已累計投入約120億元,為豐富科學中心建設資金來源,組建了量子信息科學產業發展基金,加快量子科學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為打造人才高地,2019年合肥市級財政安排4.09億元用于人才政策獎補。2019年合肥新增院士5人,在肥服務的兩院院士總數達127人。合肥市連續兩年在國家科技部(國家外國專家局)舉辦的“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進入前三甲。
此外,合肥市還做好跟蹤服務。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提升科學中心項目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組織項目調度會、擬定建設任務分解表、倒排項目工期等方式,高效完成了聚變堆項目開工調度、先進光源選址地塊地址勘察及環境評價等任務。
近年來,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堅持開放共享,注重多方聯動,合肥在國內外的科研集中度不斷提升,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的話語權不斷提升。
在國際上,參與成立了國家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聯盟,推動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共建共享,并在人才培養、信息互換等方面開展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建設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全力打造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集聚世界主要核聚變研究力量,共同開展科技攻關。在肥成立中俄大氣光學聯合研究中心,協同推進解決大氣科學關鍵問題。
在國內,緊緊抓住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重大機遇,積極參與G60科創走廊建設,推動與上海張江、北京懷柔、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合作,探索建立科學中心聯動發展機制。深化與上海張江合作,簽署了《上海張江安徽合肥關于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
接下來,合肥市將圍繞量子信息、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等領域,建設“五大研究院”,打造國家科學中心“五大支柱”。全力推進量子創新院建設,力爭掛牌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同時,加快推進去年底啟動運行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組建工作。依托生命健康領域優勢單位,組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聚焦大氣環境監測與污染防控等領域,組建環境研發平臺。
除了要加快建設科學中心“五大支柱”,接下來,合肥市還將高規格建設國家實驗室核心區。依托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科大高新園區等,布局建設一批新的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全力爭創國家實驗室,集中打造產學研高效聯動、互促并進的創新格局。
同時,高水平布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雷電防護與試驗研究重大試驗設施等,在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長豐縣崗集鎮部分區域,加快布局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世界*流水平、高度集聚的大科學裝置集群。
另外,高質量打造創新成果轉化區。以重大創新平臺及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集聚發展為路徑,持續推動“補鏈”“延鏈”“強鏈”,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特色產業集群,在高新區、蜀山區、廬陽區等地集中塑造“量子一條街”“中國聲谷”“中國環境谷”“聚變小鎮”等特色品牌。
相關人士介紹,為豐富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今后,合肥還將加快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爭取合肥先進光源等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推進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核心站)、雷電防護與試驗研究重大試驗設施建設。
同時,逐步提升科學中心對外影響力。建設合肥濱湖國際科學交流中心,聚焦科學技術共享交流、未來網絡信息交互、先進制造成果展示、綜合配套服務保障功能,創設一批國際知名科學品牌活動和權威性論壇,打造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科學交流平臺,與安徽創新館等大型場館高效聯動,打造科學中心集中形象展示窗口。
另外,謀劃舉辦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打造我市學術交流品牌活動。強化與上海張江、北京懷柔、粵港澳大灣區的溝通聯系,在科學中心規劃、建設和管理運行等方面開展經驗交流,在人才培養交流、科研裝置共建共享等方面積極合作。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