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雄“芯”而起!
對企業*高獎勵5000萬元!“中國*牛風投”合肥又對集成電路產業出手了!
合肥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相當晚,卻僅用不到10年,就從行業邊緣躥升至一線梯隊。在*新的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座次表中,合肥市穩居第6位,將成都、西安、南京、蘇州等甩在身后。
今年一季度,全國集成電路產量罕見下滑4.2%,而合肥1-4月的集成電路產值卻保持59.5%的高速增長。
抗疫不停工,是合肥集成電路產業乃至整體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
僅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合肥就控制了疫情,全市無一區縣封控,學校工廠沒有出現停課停工。
而這個春天,合肥的長三角鄰居都困在疫情里。上海足足停擺兩個月,復工復產才剛提上日程;杭州,因零星新增確證病例,一些區域停工停課。
2022年5月12日,針對疫情防控,合肥市委*虞愛華表示,不管中高風險還是疫區人員,歡迎隨時光明正大地來。他還批評道:“層層加碼看似履職盡責,實則是懶政怠政。”
這一暖心“抗疫”政策,也讓合肥上了熱搜榜。
但網友點贊的“合肥模式”,其實只看到了表面。
針對區域內重點企業,合肥成立了保供小組,讓這些企業能夠維持正常經營。
在了解到長鑫存儲、京東方、晶合集成等半導體企業供應鏈受阻、原材料短缺后,合肥開通了“大阪-仁川-合肥”聯程貨運航班,力保光刻膠、硅片等原材料的供應,還對上海口岸重點進口貨物實行“先放后驗”,解企業的“燃眉之急”。
4月中旬,合肥顯示器驅動芯片龍頭企業晶合集成,本已面臨“無米下鍋”,在合肥的保供措施下*終成功“續命”。
無塵車間里,工人正在加緊生產,在經過一道道復雜精密的工序后,芯片持續下線。
半導體產業是合肥近年的核心產業。早在2016年,“大練芯片”的熱潮尚未席卷全國,合肥市政府就著手聯合兆易創新603986),謀劃成立專攻高難度DRAM存儲芯片的合肥長鑫。2019年9月,這粒種子結出果實——長鑫率先宣布量產國產DDR4內存芯片,在“卡脖子”反擊戰中,放出了響亮一***。
聯發科技、長鑫存儲、晶合集成、通富微電002156)子……合肥已經完成了集成電路從研發設計到晶圓制造,再到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第三方服務平臺的全產業鏈布局,是全國少數幾個擁有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城市之一,也是集成電路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這樣的核心產業,合肥不可能不力保,也不能不力保。因為合肥半導體的背后,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周邊蚌埠、蕪湖、銅陵、池州、滁州這些城市,都受益于合肥半導體崛起的拉動,一起構成了安徽“一核一弧”半導體產業空間分布格局。
2021年,合肥集成電路企業已經超過300家,從業人員超過2.5萬人,產值超過400億元。
但在9年前,合肥半導體企業只有20多家,產業鏈產值約20億左右。產業鏈完整度,產業地位更不能同日而語。
2018年4月15日,國內半導體領域的頂流,紛紛奔赴合肥市政府,參加其舉辦的“國家集成電路重大專項走進安徽”。
他們中,包括中芯國際、紫光集團、通富微電子負責人、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專家等。
在這場活動上,業內流傳已久的合肥“506”項目,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由合肥市政府與存儲芯片*一股兆易創新合作、總投資超2200億元的合肥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制造基地項目啟動。
這是繼京東方后,合肥的又一次大手筆投資。
但如果把這筆投資,簡單理解成風口押注,那就小看了當地對于產業理解。從顯示面板到芯片,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進,既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場關于配套升級的長遠謀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合肥就依托輕工業基礎,努力打造自己的白色家電產業,從僅僅依靠本土品牌榮事達和美菱,到吸引美的、格力、長虹等巨頭入駐,*終在2011年家電產值超越青島和順德,成為全國白電之都。
但只扶持白電,似乎并不過癮,也不能平衡風險。合肥政府顯然希望能用更多的腿走路,調研、搜索、尋找下一個產業目標。
這個目標,在2004年被聚焦在了液晶顯示屏上。
時任合肥經濟開發區副主任的王厚亮,在走訪時得知,家電企業迫切需要大尺寸的TFT-LCD液晶顯示屏。
本著“解決問題”的思路,合肥開始了與中國新型顯示產業“一哥”京東方的招商談判,希望能夠引入其第6代TFT-LCD生產線年,合肥電視機產量雖然只有500萬臺。但長虹項目正在建設,海爾和榮事達也在擴產。京東方的6代面板線產品不愁沒有銷路,風險幾乎都可以消化。
更重要的是,京東方可以打開合肥家電產業鏈的上游環節,一旦成型,聚集效應不可估量。
因此在京東方招商時,時任合肥市委*孫金龍撂下了一句狠話——“砸鍋賣鐵,也要干成這事。”
半導體是個周期長、資金密集的行業,京東方第六代線億,而合肥當年的財政收入才160億。因此京東方的*一選擇并非合肥,而是財大氣粗的深圳。
在拿下京東方項目后,除了銀行授信的85億租金,合肥市政府還要填補90億的空缺——市政府甚至因此暫緩了地鐵項目。
*終,合肥市政府采取了市場化機制解決融資難題。2008年11月8日,京東方向5名合肥“國資系”戰略投資者發行股票募集資金。
在市政府“背書”下,項目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終募集到120億元。這其中,合肥國資系只出資30億元。也就是說,合肥市*后只花了30億元,就撬動了這個175億元的項目。
這*終成就日后的共贏。京東方的落戶,解決了合肥當地家電企業每年500億-700億的顯示屏采購問題,還帶來了產業鏈上游的彩虹、住友化學、康寧、三利譜002876)等100多家企業。
合肥招商京東方的案例,其實是一次典型的“政府主導配套式升級”。在完善現有產業鏈同時,逐步向高端爬升。在這當中,*重要的是用市場眼光和市場機制對風險進行計算與化解。
遺憾的是,外界往往只注意到“看似不計后果的賭博”,卻忽略了這當中的前瞻、籌算與市場化手段。
在解決了“面子”問題后,“里子”的問題凸顯出來。作為合肥的支柱產業,家電、顯示屏在尋求轉型時,都面臨一個問題——缺芯。
這成為了合肥提出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的由來。自然,它同樣符合“產業配套”的打法。
2013年,合肥邀請十幾位半導體行業專家、學者反復討論、驗證后,制定出臺了《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提出把合肥打造成“中國硅谷”。
這甚至比《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2014年)》,還要搶先一步。
自此,大眾眼中一路開掛的“合肥模式”,在合肥芯片產業開始上演。
依托操作京東方案例的經驗,合肥找到了兆易創新,聯手向被外資壟斷的DRAM產業發起沖擊。
長鑫一旦成功,將是合肥繼京東方之后另一個產業地標。但打造這個產業地標,需要的投入則更加巨大——項目總投資超過2200億元,*一期就要220億,但合肥市政府出手承擔了四分之三。
長鑫沒有辜負合肥的厚望,5年時間,便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芯片0到1的突破,并隨著*一座12英寸晶圓廠的投產,成為大陸規模*大、技術*先進的DRAM設計制造一體化企業。
龍頭企業的集群效應下,聯發科技、群聯電子、兆易創新、君正科技等IC設計企業,富通微電子、新匯成等IC封測企業,紛紛落戶合肥。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鏈,就此形成閉環。
截至目前,合肥形成總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基金叢林,帶動社會投資近4000億元,其中,針對集成電路產業、規模300億以上的基金,至少有3個。
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說過一句話:“資本市場不活躍,實體經濟就不活躍。”
這句話的背后,可能另有深意:不懂資本運作的政府,不是好投資人。
經歷京東方經典一役后,合肥被冠上了“*強風投機構”的稱號,也探索出一條“國資引導+產業基金跟進+資本市場撬動”的融資體系,以國資入股“背書”,帶動社會資本服務招商引資,形成合力共同培育產業。
合肥國資入股的目的,是為了把產業做起來,以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在和兆易創新商談長鑫項目時,合肥市政府就承諾:長鑫要是成功了,合肥市的股權就由兆易收購。
在合肥,把企業“扶上馬,送一程”的任務,被交給了合肥國資委旗下的三大投資平臺。
在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建投)、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產投)、合肥興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興泰)三大平臺的牽頭下,社會資本被源源不斷地引入,成立相關產業基金。
因此,到京東方10.5代線項目的時候,就通過合肥產業引導基金芯屏基金,直接撬動了79.45億元的社會資金。
而合肥長鑫迅猛崛起后,也引入了阿里巴巴、陽光人壽保險、中郵人壽保險等股東,撬動上百億級資金。
2020年,合肥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2021年,GDP沖破1.1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19位,十年GDP累計漲幅213.83%,為全國*一。
在外界看來,京東方、蔚來汽車、合肥長鑫……合肥這些年的大手筆投資,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賭城”的外號。
不過,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虞愛華卻說:“合肥的發展不靠手氣,靠手藝。”
他口中的“手藝”,顯然指的是懂產業、懂技術、懂政策的專業人才,以及一整套科學、精密、市場化的決策機制。
答案是,市政府先報給市人大財經委,經財經委審完后,再報給主任辦公會,主任辦公會之后是常委會。
這些部門里,有從政府出來、懂政策的老領導,也有從大學出來、懂技術的專家教授,還有來自金融/產業界、懂產業的人才。
跟合肥招商團隊打過交道的人都說:合肥這座城市,懂產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半導體產業,合肥的懂,恐怕并不止于是“懂”一點。
中科大落戶合肥的故事已在網上傳遍,但合肥不光有中科大,還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38所)、第四十三研究所(43所)、合肥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所……
在時髦的說法中,合肥這座城市“科里科氣”。在半導體領域科研實力雄厚。京東方到了合肥之后,就發現,很多原理上的問題和診斷,在合肥本地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決,或牽線引薦。
合肥還摸索出一套“打通知識走向市場”的經驗,高校老師與政府干部“雙向奔赴”,讓高校老師走進政府部門掛職,把研究論文變成文件、對策變政策;政府干部走進高校跟班學習,梳理科研人員的專利成果,對接市場需求。
合肥半導體協會會長、合肥國家“芯火”雙創基地主任陳軍寧,也是中科大特聘教授、安徽大學資深教授,他也參與制定了《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
也有政府干部,花七年時間泡在高校,梳理科研成果,把自己煉成了專家。
政府干部變專家,專家參與決策,讓合肥市政府對于產業認識更為宏觀。他們曾經花了一年多時間,繪制產業鏈的“兩圖四表”,即全景圖、分布圖、總體情況表、重點企業匯總表、重點項目表、創新平臺匯總表,并由一個鏈長負責一條產業鏈。
合肥走紅之后,有許多城市的主政官員前往學習,這當然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不過,在學習合肥時,官員們或許可以先聽聽美國經濟史專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的建議:
[1]《合肥的防疫模式,看哭無數網友!這才是頂流城市該有的樣子》智谷趨勢
[2]《萬億城市新征程·合肥》央視《對線]《合肥長鑫,中國存儲芯片的20年接力》遠川科技評論
[4]《“芯城”建設合肥樣本:重大項目的“綠色”資金通道》21世紀經濟報道
[5]《進擊的安徽新興產業之半導體》華安證券600909)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視頻號】·
出品人:畢亞軍主編:陳斯文責編:楊倩周怡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