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會合肥已成中國創新重要增長極
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十年來,合肥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已經成長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
合肥速度: 簽約到開工僅用42天
6月30日上午7時許,比亞迪合肥基地*一輛整車在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下線。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生產的車型是目前*暢銷的秦PLUS DM-i,除整車外,核心的零部件,如發動機、電機及總成,均在合肥基地生產。
“該基地一期達產便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1000億元。”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
去年7月,比亞迪與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僅用時23天,簽約到開工僅用時42天,從簽約到整車下線,刷新了“合肥速度”,為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合肥速度”是“拼”出來的。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5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和配套的完整產業鏈。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營收1029.5億元,產量14.5萬輛。
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2.1%,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長。其中,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居全省第1位、省會城市第2位、長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近年來,京東方3條高世代線、蔚來汽車總部、協鑫集成等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地,“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成為城市產業地標。
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液晶面板出貨面積約占全球10%;“中國聲谷”實現入駐企業、營業收入“雙千目標”;家用電器“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第1位,其中冰洗產量占全國1/4;光伏產業綜合出貨量突破50GW,裝機規模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科創名城:“懸賞”近8億求解技術難題
7月2日,合肥市舉辦“才聚合肥·揭榜掛帥”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懸賞”近8億求解325項技術難題。
合肥開展此次“揭榜掛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活動前期,合肥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經過多輪征集,共遴選出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記者在榜單上看到,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涉及領域廣泛,覆蓋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量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產業領域。
“這是合肥市首次以“揭榜掛帥”為主題舉行的科創對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合肥市企業產業難題,加速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進一步提升合肥創新高地、養人之地的品牌。”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
2017年,合肥迎來歷史性機遇——繼上海之后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世界*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一批產業創新轉化平臺、“雙*流”大學和學科。
在深入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中,合肥已完成5項國家新一輪“全創改”揭榜任務,居省會城市首位。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科創名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肥市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
十年新發展: 中國創新重要增長極
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
今年1月至4月,合肥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和長三角城市中位次靠前。在長三角8個萬億城市中,合肥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額增速均位列*一。
“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目前,合肥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裝置集聚度居全國前列。在“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中,合肥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2個,推動合肥在量子、核聚變等領域處于領跑地位。
十年來,合肥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奮力邁向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合肥市的遠景目標,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 何婉惠 實習生 柳寧)
快訊!今日泗縣社會面篩查陽性降至 ...
安徽部署開展“電商平臺點亮”行動
合肥政務區或添多座星級“綠建”
商議院 我在!我在!我在!……我...
商議院 唐山圍毆女子事件,“閱卷...
商議院 *、市長帶頭“擼串”,...
【橙視覺】壽帶鳥:翩然若仙的『林 ...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省會合肥已成中國創新重要增長極
2022-07-07 09:40:14
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十年來,合肥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已經成長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
合肥速度: 簽約到開工僅用42天
6月30日上午7時許,比亞迪合肥基地*一輛整車在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下線。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生產的車型是目前*暢銷的秦PLUS DM-i,除整車外,核心的零部件,如發動機、電機及總成,均在合肥基地生產。
“該基地一期達產便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1000億元。”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
去年7月,比亞迪與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僅用時23天,簽約到開工僅用時42天,從簽約到整車下線,刷新了“合肥速度”,為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合肥速度”是“拼”出來的。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5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和配套的完整產業鏈。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營收1029.5億元,產量14.5萬輛。
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2.1%,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長。其中,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居全省第1位、省會城市第2位、長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近年來,京東方3條高世代線、蔚來汽車總部、協鑫集成等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地,“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成為城市產業地標。
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液晶面板出貨面積約占全球10%;“中國聲谷”實現入駐企業、營業收入“雙千目標”;家用電器“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第1位,其中冰洗產量占全國1/4;光伏產業綜合出貨量突破50GW,裝機規模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科創名城:“懸賞”近8億求解技術難題
7月2日,合肥市舉辦“才聚合肥·揭榜掛帥”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懸賞”近8億求解325項技術難題。
合肥開展此次“揭榜掛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活動前期,合肥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經過多輪征集,共遴選出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記者在榜單上看到,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涉及領域廣泛,覆蓋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量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產業領域。
“這是合肥市首次以“揭榜掛帥”為主題舉行的科創對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合肥市企業產業難題,加速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進一步提升合肥創新高地、養人之地的品牌。”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
2017年,合肥迎來歷史性機遇——繼上海之后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世界*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一批產業創新轉化平臺、“雙*流”大學和學科。
在深入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中,合肥已完成5項國家新一輪“全創改”揭榜任務,居省會城市首位。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科創名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肥市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
十年新發展: 中國創新重要增長極
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
今年1月至4月,合肥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和長三角城市中位次靠前。在長三角8個萬億城市中,合肥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額增速均位列*一。
“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目前,合肥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裝置集聚度居全國前列。在“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中,合肥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2個,推動合肥在量子、核聚變等領域處于領跑地位。
十年來,合肥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奮力邁向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合肥市的遠景目標,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梁巍 何婉惠 實習生 柳寧)
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十年來,合肥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已經成長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合肥速度:簽約到開工僅用42天6月30日上午7時許,比亞迪合肥基地*一輛整車在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下線。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生產的車型是目前*暢銷的秦PLUSDM-i,除整車外,核心的零部件,如發動機、電機及總成,均在合肥基地生產。“該基地一期達產便可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1000億元。”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去年7月,比亞迪與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僅用時23天,簽約到開工僅用時42天,從簽約到整車下線,刷新了“合肥速度”,為合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合肥速度”是“拼”出來的。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5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和配套的完整產業鏈。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營收1029.5億元,產量14.5萬輛。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2.1%,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長。其中,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居全省第1位、省會城市第2位、長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近年來,京東方3條高世代線、蔚來汽車總部、協鑫集成等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地,“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成為城市產業地標。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液晶面板出貨面積約占全球10%;“中國聲谷”實現入駐企業、營業收入“雙千目標”;家用電器“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第1位,其中冰洗產量占全國1/4;光伏產業綜合出貨量突破50GW,裝機規模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科創名城:“懸賞”近8億求解技術難題7月2日,合肥市舉辦“才聚合肥·揭榜掛帥”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發布,“懸賞”近8億求解325項技術難題。合肥開展此次“揭榜掛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活動前期,合肥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經過多輪征集,共遴選出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記者在榜單上看到,325項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涉及領域廣泛,覆蓋新型顯示、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量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產業領域。“這是合肥市首次以“揭榜掛帥”為主題舉行的科創對接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資源,破解合肥市企業產業難題,加速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進一步提升合肥創新高地、養人之地的品牌。”合肥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2017年,合肥迎來歷史性機遇——繼上海之后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世界*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一批產業創新轉化平臺、“雙*流”大學和學科。在深入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中,合肥已完成5項國家新一輪“全創改”揭榜任務,居省會城市首位。“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科創名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肥市科技局相關人士表示。十年新發展:中國創新重要增長極2012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躍升至1.14萬億元,躋身全國城市經濟實力19強。今年1月至4月,合肥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和長三角城市中位次靠前。在長三角8個萬億城市中,合肥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額增速均位列*一。“墨子”傳信、“悟空”探秘、熱核聚變……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競相涌現。目前,合肥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裝置集聚度居全國前列。在“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中,合肥與大院大所大學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2個,推動合肥在量子、核聚變等領域處于領跑地位。十年來,合肥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成為中國創新版圖上*活躍的增長極之一。“奮力邁向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合肥市的遠景目標,正一步步變成現實。(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梁巍何婉惠實習生柳寧)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