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繡花針”功“繪”城市新氣象pp
合肥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扮靚城市“顏值”時間:2022-08-11來源 : 合肥晚報作者 : 李潤媛 高博
蜀山區城市立面景觀提升改造后的街景
廬陽區城管局將五金五廠小區違章建筑拆除后,把空地改造成小區停車場和健身場
“公園式”垃圾焚燒廠、整潔美觀的立面景觀、違建改造的健身區和停車場……十年來,從“面子”到“里子”,在合肥這座城市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背后有科學綠色的治理“秘方”,有對“細節”的“精雕細琢”,更有信息技術的智慧賦能,不斷實現城市管理水平提質升級。
從“填埋”到“焚燒” 垃圾實現“變廢為寶”
在肥東縣循環經濟示范園內,2013年投入使用的合肥首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節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平穩運行。
工作人員正輕輕推動操作桿,懸掛在垃圾倉頂部的一個巨型抓斗,一把抓起近9噸生活垃圾,投進焚燒爐。
去年4月9日,合肥*后一座垃圾填埋場——龍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停止接收生活垃圾。至此,合肥垃圾填埋場退出“歷史舞臺”,全市5座填埋場全部封場。
與此同時,龍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燒廠同步啟動試運營。
去年4月,龍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燒廠建成投產。合肥龍泉山環保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慈祥介紹,新建4臺日處理能力為750噸的機械爐排焚燒爐,日處理生活垃圾約3000噸,按照一個家庭每日3—5度電計算,可滿足30萬到40萬戶家庭的生活用電。
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后的廠區既聞不到異味,又看不到冒煙的煙囪,花園式工廠的建設風格處處體現綠色環境的設計理念。
目前合肥已建成6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其中龍泉山焚燒發電廠為全省*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后全市的總焚燒日處理能力已達9500噸。
從2012年的全填埋到如今“全焚燒、零填埋、全利用”,十年來,持續投入大手筆資金、上馬大塊頭項目,解決垃圾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生態環保等問題。
垃圾焚燒是垃圾處理的后端,十年來,合肥著力打造垃圾分類全程閉環體系,前端高標準推進4000余座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中端按照四分類標準實行分類轉運,配齊轉運設施,后端設施建設全面發力,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但垃圾分類的落地*非易事,合肥也在完善立法并積極探索創新方式。2020年12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垃圾分類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
為確保全民參與,各種“新玩法”陸續“上線”,積分紅黑榜、星級家庭評定、先進家庭企業評選等措施讓更多市民“學會分”、“分得好”。
在住建部對76個大城市的*新考核中,合肥位列第10位,為中部*一陣列,進入一檔等次。
從*一步到“*后一公里”,合肥用了十年的時間打通生活垃圾分類各環節。自2017年合肥被住建部列入生活垃圾分類46個試點城市以來,合肥正用更加標準的垃圾分類,詮釋著城市的綠色發展。
下足“繡花針”功夫 做好城市治理“針線活”
當這輛小型清掃車啟動時,車輪附近的4個掃把就自動旋轉起來,外八字的形狀讓路旁的落葉也能輕松“吸”入垃圾箱,清掃的同時,車底還會向外噴水,避免揚塵對行人的影響。
在合肥街頭,會看到不少這類車的身影,小小的清掃車“穿梭”在人行道等相對狹窄的路面上,在實現精細化作業的同時,也減輕了人工保潔的壓力。
一系列“保潔利器”上崗的背后,是合肥對于道路清掃作業水平要求的提高。
“應掃盡掃”、“適掃必掃”……2022年,市城管局首批推出125條道路和12條高架橋為一級道路,清掃保潔作業和質量執行國標一級道路標準。
同時,推廣“沖、洗、掃、灑、?!甭摵狭Ⅲw作業,實行機械清洗+機械洗掃聯合作業,推動道路深度保潔,機械化清掃率由2012年的70%提升至2022年的93%。
從“灰蒙蒙”到“清清爽爽”,回望十年,清掃保潔的不斷完善,讓合肥有“里子”,更有“面子”。
除了路面,城市的立面景觀也至關重要。為此,合肥組織開展各類戶外廣告治理專項行動、立面容貌整潔行動、立面景觀提升行動,充分考慮與城市綠化、水體的融合,注重與街區風貌、建筑風格相統一,讓戶外廣告“穿上”合適的“衣服”,成為城中一景。
這宛若“繡花針”一般的功夫,還被用在城市治理的薄弱環節——拆違。
十年來,合肥開展大拆違專項工作行動,對存量違建持續攻克,對新建違建露頭就打,發現一處、整改一處,銷號一處,不留空白、不漏死角。
今年7月,位于合肥市濱湖新區天山路與洞庭湖路交口西南角的楓丹園小區的一間陽光房違建被標注,業主房產交易受限,以此督促業主自行拆除。
“房產標注”只是治理違法建設方式的一種,通過暫停該房屋所有權、抵押權的新設、轉移和變更登記,來倒逼違法行為人自覺整改,全市違建自拆率、助拆率達94.2%。
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違法建設8.8萬處,其中住宅小區內違建5.41萬起,占比61.4%,在建工地、廠區違建1.31萬起,占比14.9%,公共道路、公共場地違建0.93萬起,占比10.6%,其他違建1.15萬起,占比13.1%,拆除違建面積共計1225萬㎡。
拆違后的空地如何利用?在合肥街頭,部分違建在拆除后被修建成臨時停車場、游園綠地等,緩解停車難,釋放公共空間,方便居民生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利用拆違騰退土地和空間,新復建公園綠地186處約22萬㎡、市民休閑健身場所36處約2.9萬㎡、臨時停車場136處,新增車位6303個。
智慧賦能,讓城市管理“耳聰目明”
隨著車輛保有量的增長,如何破解“停車難”成為城市治理的“大難題”?在“科里科氣”的合肥,已經給出了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2022年,在馬鞍山路皖能大廈北側,安徽省內*大“機器人”智能停車樓正式投入運營。車主只需將車輛開至停車場出入口,后續的停車工作就由“機器人”完成,在取車時,車主只需提前按下“取車”按鍵,車輛就可以“自動駛出”。
2019年,合肥建成機動車停車綜合管理平臺,研發長三角首個市級智慧停車系統——“合肥停車”APP,導入830家停車場數據,服務410萬車主。同時,推動310多家停車場對外共享停車,實時提供機動車停車信息服務,釋放泊位9萬余個。
當停車插上智慧的翅膀,這意味著停車位資源被“盤活”,“搶車位”不再是大多有車一族的煩惱,關鍵小事的解決成就了滿滿的幸福。
機動車面臨“停車難”,共享單車卻“想停就?!?,造成共享單車無序停放的重要原因。為此,合肥城管部門推動完善電子圍欄技術,以此來提高停車區域精確度,截至7月,已科學優化電子圍欄點位8000余個。
有序停放后的共享單車不僅還路于民,不同顏色相互輝映,也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停車問題只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個環節,日常的城市管理可謂“千絲萬縷”,大到城市美化,公共場所的環境治理,小到一個井蓋、一個垃圾桶等細節管理,傳統“掃街式”方式已無法適應現在城市管理的需要。
2015年數字城管正式啟用,合肥開啟城市智能化管理。2020年,數字城管市縣一體化平臺建成運行,進一步細化標準,平臺覆蓋范圍1065平方公里。2015年1月至今,數字城管信息系統共立案的各類城市管理問題1174.7萬件,按期結案件1163.48萬件,按期結案率為98.69%,總結案1163.48萬件,總結案率達99.05%,通過“全市一張圖,全域一張網”,讓城市管理各類問題能夠得到快速高效的處置。(李潤媛/文 高博/圖)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