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三家芯片巨頭瓜分了全球94%的市場國產儲存在夾縫中突圍
因為我國芯片產業起步較晚,在源頭基礎上創新不足,國產芯片一直高度依賴進口。
雖然在華為事件發生后,中國半導體產業各端都加大了力度研發,相關企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存儲芯片這一細分領域仍然被海外企業所壟斷。
據了解,存儲芯片是集成電路市場中占比*大,且應用*廣泛的品類,行業規模巨大,且在逐漸增長中。
TechWeb曾報道,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到2023年全球存儲芯片市場規模,預計會達到18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49萬億元。
但遺憾的是,全球存儲芯片行業的壟斷程度非常高,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的企業拿走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內存DRAM和閃存NAND FLASH市場。
據了解,在眾多存儲芯片中,內存DRAM和閃存NAND FLASH的應用*為廣泛,但在這兩大市場,壟斷態勢也*為嚴峻。
12月26日IT之家消息,市場調查機構Omdia數據顯示,目前DRAM市場基本被三星電子、SK海力士、美光三家企業瓜分。
具體來看,三星在DRAM市場的占比達到43.9%,SK海力士緊隨其后,占比27.6%,而美光以22.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這三家企業所占份額總計94.2%。
但要知道,中國是全球存儲芯片重要需求市場,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存儲芯片市場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492億元人民幣。
而DRAM又是存儲器分支中市場規模*大的產品,中國在這一細分領域受制于人,必然會影響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一旦外企因為某些原因斷供中國企業,那么中國整個電子產業都將陷入困境。
因此,近些年國內各方勢力一直在努力研發、創新,試圖在整個存儲芯片領域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慶幸的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國內不少存儲芯片領域的企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紫光南京、福建晉華、合肥長鑫等,已經成長為國內DRAM存儲領域的巨頭。
其中,合肥長鑫被業內外視作我國短期內完成DRAM國產替代*大的希望。公開資料介紹,合肥長鑫主要生產移動DRAM,目前已經具備量產能力,而且是中國大陸*一一家能夠自主生產DRAM的廠商。
從技術方面來看,合肥長鑫DRAM正處于17nm研發階段,計劃在今年完成17nm的工藝研發,并開展DDR5 DRAM產品研發。雖然技術較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落后了4年,但能取得這一成績已是十分不易。
眾所周知,存儲芯片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因為技術門檻頗高,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產業基礎又較為薄弱,想要在美韓企業的壟斷下有所突破并不容易。
不僅如此,在存儲芯片突圍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相關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因此,合肥長鑫能在美韓巨頭的包圍下取得如今的成績,這非常值得我們驕傲。
另外,合肥長鑫還在加速擴充產能,于今年6月份舉行了第二期12寸廠房的奠基儀式。預計在三期目標完成并滿產后,合肥長鑫的產能有望達到36萬片/月。
不過,我們也該清楚的認識到,合肥長鑫雖然在夾縫中實現突圍,但在中國乃至全球DRAM市場上的話語權仍然非常低。中國企業想要在存儲芯片領域擺脫海外企業的壟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