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合肥芯片龍頭集聚每年新增近20家;中國半導體發展需要國際朋友圈;中國研發出新石墨烯電容器
近日,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制造基地項目的300臺研發設備基本全部到位,一座規模龐大的現代化廠房巍然屹立,今年下半年將投片試生產,大批知名品牌的電子產品有望在明年用上“合肥造”的存儲器芯片。
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被稱為“工業明珠”。合肥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三年內已集聚了129家集成電路企業,覆蓋了從設計、制造、封測、設備和材料等全產業鏈,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快、成效*顯著的城市之一。曾是集成電路產業“荒漠”的合肥,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已躍升為“后起之秀”。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如今的合肥,正在奮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而沖刺“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集成電路產業,無疑將是城市產業創新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佳注解。
2017年12月6日,總投資達128億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項目正式量產。依托未來幾年的建設,合肥晶合有望成為全球*大的專注于面板驅動芯片的制造商。晶圓制造這一環節落地,打通了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使合肥市站上產業發展*前沿。
同月,芯片封測“雙子”項目落戶合肥,總投資35億元,將設立中國大陸*大的半導體顯示芯片封測公司總部和封裝COF卷帶生產基地,為合肥市打造“中國IC之都”再添引擎。
龍頭企業不斷聚集。在設計環節,合肥市擁有聯發科技、群聯電子、兆易創新、君正科技等102家知名企業,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就達5家,世界頂尖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聯發科技更是將其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落戶合肥;在制造環節,晶合12英寸晶圓實現量產,長鑫12英寸存儲器晶圓制造基地項目加快建設,項目投產后預計將占據世界DRAM市場約8%的份額,填補國內DRAM市場的空白,合肥市將跨入世界級存儲器制造重鎮之列;在封裝測試環節,擁有通富微電、新匯成、COF卷帶和矽邁等項目;在設備環節,芯碁微電子雙臺面激光直接成像設備打破了國外高端激光直寫曝光設備壟斷,大華半導體封裝專有生產裝備和精密模具實現量產銷售。
目前,合肥市擁有集成電路企業129家,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設備全產業鏈的城市。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集成電路產業完成產值235.6億元,同比增長31.03%,落戶企業還在以年均20家的速度增長。
走進位于新站高新區大禹路和西淝河路交口的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展廳不僅展示了“合肥造”的晶圓成品,從薄膜生成、光學微影,到蝕刻、摻雜、化學機械研磨等晶圓制造工藝流程也一目了然。
2019年,晶合晶圓一期項目滿產后,產能將達每月4萬片,有效填補國內驅動IC產業領域空白,5年內將使合肥的面板驅動芯片國產化率提高到30%,打破國產面板芯片幾乎全靠進口的局面,實現“芯”和“屏”的有效結合。
合肥市是全國*大的家電制造基地,全國規模*大、產業鏈*完整的新型顯示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汽車和裝備制造基地,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據預測,合肥市僅家電、面板顯示、汽車電子和綠色能源等產業,每年對各類芯片的市場需求就達數十億片,總額超過300億元,市場需求巨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產值,進而帶來100元的GDP增長。然而,目前國內的集成電路嚴重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如何突破?經過三載磨礪,合肥市探出了自己的路子,以創新為驅動密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特色。概括來說,即以本地市場為牽引、人才資源為支撐,與本地產業高度融合,初步形成三大產業特色芯片集群。在面板驅動芯片領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創北方、中電精顯、宏晶、龍訊等企業;在家電芯片領域,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杰等企業;在存儲、汽車電子、電源芯片等領域也已經布局。
優質產業才能留住優質人才。在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合肥的重要因素中,人才成為關鍵。
“高端人才和關鍵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嚴曉浪建議,通過高校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進行產學合作協同創新,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如今,合肥市正著手培養自己的集成電路人才隊伍,將微電子人才培養作為推進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雙*流”大學、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市14所高校擁有近萬名微電子相關專業的學生,北航微電子學院、中科大微電子學院和合肥微電子學院建設加速推進。
在人才引進方面,合肥市在一次性人才補貼、工作津貼、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針對我國臺灣地區和外籍人才需求,加快建設國際化社區,完善國際醫院、學校等服務設施,吸引更多人才前來。
在資本要素方面,合肥市發起成立總規模300億元的安徽省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助力產業大步飛躍。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華登基金、建廣資產、中興合創、銀庫資本等產業投資基金的參與,集成高端要素,支持重點項目,撬動產業發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合肥市率先出臺了《合肥市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從支持研發、促進應用、平臺建設等方面支持集成電路企業發展;在平臺搭建方面,投資4000萬元建成投用集成電路設計驗證分析公共服務平臺(ICC)……聚合資源要素、依托人才和政策紅利,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正在構筑起更大的發展優勢,構建起產業生態鏈。
今年全國兩會上,集成電路再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列為實體經濟發展*一位。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推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光伏太陽能、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
一直以來,國家和安徽省高度重視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工信部將合肥列為全國9大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之一,國家發改委將合肥列為14個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之一,部分項目已納入“十三五”國家重大集成電路生產布局規劃。安徽省將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列為省級戰新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2017年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獲批,這一“國字號”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為合肥市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力源;今年3月,《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創”建設若干政策》正式印發,未來3年內,合肥市每年安排2億元支持市級重大新興產業基地。
在國家和省里的支持下,合肥市正緊抓機遇、聚焦資源、突出重點,努力將集成電路打造成為繼新型顯示產業后又一個提升競爭力的核心產業。“十三五”期間,合肥市將圍繞完善“合肥芯”“合肥產”“合肥用”全鏈條,全力發展存儲芯片、驅動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設計和制造,到2020年力爭產值突破500億元,制造業和設計業均位居全國前五位,全力打造“中國IC之都”。(孫皞乾 記者 蘇曉瓊)合肥日報
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展望未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之路何去何從?問題的答案直接關乎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與崛起。
對此,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這已經給中國未來的對外開放之路定調——中國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而中國的產業發展與升級,要融入到全球化的創新體系中。作為信息技術領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更應該擁抱開放,面向全球化。
事實上,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一直沒有離開全球化的影響。以韓國三星在西安的半導體項目為例,早在2012年,西安高新區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芯片項目,其一期項目總投資達100億美元。該項目創下了三個“*大”——三星海外投資歷史上投資規模*大的項目;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行業*大外商投資項目;陜西乃至西部地區引進的*大外商投資高新技術項目。
三星電子存儲芯片一期項目2014年5月竣工投產,創造了“陜西速度”。該項目帶動了10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西安高新區,使西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盡管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西安就是重要的半導體基地,新中國*早的*一塊集成電路也是西安微電子所誕生的。但長期以來,西安的半導體產業“散而小”。有數據顯示,三星來之前,陜西的集成電路產值大約100多億,2016年陜西省半導體產業產值是500多億。這意味著五年間,西安的半導體產業規模翻了五倍。
除了經濟指標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產業的升級和技術的進步。據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具美汝透露,原本全線使用進口設備的三星西安工廠,目前已引進一家上海的半導體設備公司試用——這意味著,已有來自中國的本土企業參與到三星在西安半導體的產業合作。
而改革開放引進外資走過40年,隨著我國“引資路徑”的優化與升級,外資來華的投資策略也在不斷調整。從*初的單一的依靠中國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發展到今天,越來越本土化的投資策略,越來越強調與本土產業的協同合作。
以三星為代表的一批國際IT巨頭,陸續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中國早已不再是其簡單的“代工廠”,而是更深入的參與到其全球化的技術創新體系。這種變化背后的主因有兩點:一是,中國市場日趨重要,而這個重要的市場需要更加適應本土化創新的產品;二是,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進步,讓其有參與“巨頭們”全球化創新的可能。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又反哺的中國本土產業的發展與進步。同樣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外資在中國市場的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工藝流程等領域的積累和輸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本土半導體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技術實現多點突破,產業鏈各環節得到全面提升,產業保持年均20%增速。
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公開表示:“集成電路是高度國際化產業,開放、合作、共贏是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始終秉承“開放發展”的原則,從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等多個層面深化國際合作,推進產業鏈各環節開放創新發展,努力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當中。”
站在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的高度,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聚合全球資源。3月28日,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存儲芯片二期項目又在西安破土動工,體現了新時代的“西安效率”。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對外開放,又將翻開嶄新的一頁。經濟觀察報
中新社合肥4月12日電 (吳蘭 周慧)合肥工業大學12日發布消息稱:該校科研團隊成功制備出一種石墨烯薄膜,并成功將其組裝為全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這種柔性超級電容器可為可穿戴設備提供高效安全電源,是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的關鍵設備。
據介紹,石墨烯因優異的光學、電學、熱學、力學等性能,成為新型儲能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石墨烯納米片之間界面作用較弱,且缺少有效的組裝方法,研發具有超薄、透明、自支撐的石墨烯薄膜,并用作全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仍面臨巨大挑戰。
該校科研團隊及其合作者采用宏觀尺度納米組裝等技術,成功制備出的一種高強度、自支撐、超薄透明的石墨烯薄膜。
據介紹,該薄膜僅由兩層氧化石墨烯單層膜組成,厚度僅為22納米,無需輔助材料即可實現自支撐,并可通過增減單層膜層數實現厚度和性能的可控調節。同時,該薄膜橫向尺寸達厘米級,具備可裁剪性和優異的拉伸性。
實驗結果表明,該新型薄膜不僅能保持優異的機械性能及光學性能,而且由其組裝而成的全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具有較高的體積電容值、良好的電機械穩定性,展現了優異的超級電容器性能。在循環充放電7500圈后,該薄膜電容值保留高達91.4%。(完)
2017年9月,西安創業咖啡街區迎來了該市首家“IC咖啡”,慕名而來熙熙攘攘的顧客中,多是集成電路行業的圈內人,這不僅是一家咖啡館,還是一個專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服務平臺,某種意義上,它更是一個反映行業冷暖的晴雨表。
*近5年,西安的半導體產業(注: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產業*主要部分)從100億元的規模增加到500億元,這條火熱的產業鏈仍在升溫,IC咖啡是其中的一個節點,而鏈條的“頭部”,則是2012年布局西安的三星。當年,這個史上*大的外商單筆投資項目不僅改變了西安的半導體產業,也改變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格局。3月28日,三星存儲芯片二期項目在西安開工,用西安市長上官吉慶的話說,“這使西安成為全球半導體存儲芯片領域的重要一極”。
追溯中國半導體的源頭,西安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城市,這一電子科技重鎮有著長達40多年的微電子技術發展歷史,以及20余所與微電子、電子信息有關的科研機構,西安從來就是中國半導體產業上的重要坐標。
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仍是中國引入外資的起步階段,當一些沿海地區主要囿于“三來一補”之時,西安已經開始嘗試在高科技產業上有所突破。2003年,德國英飛凌、美國IR落子西安,分別投資建設了半導體研發中心和封裝測試廠。2005年9月,時為全球第二內存芯片廠的美國美光決定在西安投資2.5億美元,建立半導體封裝測試生產基地,西安從此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1.0時代,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便是東部沿海地區積極引入半導體代工產業。而從西安引入全球*流半導體企業,并逐步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開始,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可以說進入了2.0時代,西安在此過程中憑借諸多優勢占得先機。
一方面,西安深厚的人才積淀成為其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從中科院院士、國家“863”計劃微電子專家組成員,到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設有微電子專業的高校,再到專業性的技工學校,西安坐擁完整的人才培養和輸出體系。正如一位在西安投資的外企高管所言,“用中國人的智慧服務中國人民的大市場。”
另一方面則是西安這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大項目,已經演化為城市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之間思想觀念、文明程度、投資環境及經濟實力等綜合因素上的競爭與較量。”西安一位高層官員曾如此分析。
2012年,西安引入三星項目,這對于西安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陜西區域經濟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2012年開始,西安的半導體產業有了很大提升,原來是國內的半導體基地且國內企業為主的狀態,現在變成了和國際接軌的基地”,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具美汝說。
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初期,西安相關企業只能從省外尋求配套,甚至“連包裝的箱子都需要從沿海地區拉過來”,而隨著三星項目整體建設的快速推進,一批與該項目密切相關的配套企業陸續落戶西安。
美國空氣化工、日本住友、韓國東進世美肯、華訊微電子等一大批國內外企業入駐西安。僅2012年,西安就吸引配套企業88家落戶,總投資約4.38億美元,至今已帶動100多家配套企業相繼入駐。
如果說三星是西安發力半導體產業的“頭馬”,隨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聚集,西安半導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為暗合“雁陣效應”的集群發展時代,一馬當先,萬馬奔騰,從而在半導體行業創造了著名的“西安速度”。
更重要的意義,則是西安開始踏入半導體產業價值鏈的上游。“我們國家早先引進過的半導體技術,大部分都是淘汰的或者技術落后的產能,而三星這個項目是我國引進的*一個和全球同步技術的項目。”陜西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長何曉寧說。回顧西安半導體發展的歷史,聚合全球*先進的資源,從高起點切入戰略性的高端產業的發展模式,亦是西安半導體產業提速、突破的重要一環。
規模效應的凸顯和產業鏈的成型,也使西安乃至陜西的半導體產業在*近四五年間踏入*一陣營。2012年以前,陜西的半導體產業年產值大約100多億元,2016年陜西省半導體產業產值超過500億元。“500億元是什么概念呢?國內整個半導體產業陜西排到了第4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和江蘇,此前是排第8位。”何曉寧說。
在半導體產業的下游,西安也進行著持續布局,華為西安智能終端中心、中興通訊(31.200, 0.00, 0.00%)終端系列項目等先后入駐。僅中興通訊終端系列項目,就造就了我國西部*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目前年產量已經超過2000萬部。
隨著西安半導體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對產業人才的吸納和聚集效應也快速顯現。西安的高校數量在國內排名第3,有20多所設有微電子專業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約占全國的1/6,成為西安半導體產業鏈天然的人才蓄水池。
僅以西安電子科大為例,該校發布的《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其畢業生到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行業工作的比例為35.41%,近年來以年均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增長。
此外三星等半導體巨頭的入駐,也帶動了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專業人才流向西安。“在美國工作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一眼看到二三十年的行業,成熟也意味著缺乏機會,而在西安和中國,我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變化”,一位歸國的半導體行業工程師在其個人博客上寫道。從高端技術人員的回歸,到生產一線各類技工人才需求的增長,半導體產業和人力資源在西安形成了互相促進的態勢。
三星西安存儲芯片項目二期的落地,讓西安的半導體產業進一步鞏固了其發展優勢,但從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半導體產業格局來看,西安如今面臨著再上一個臺階的機遇,也肩負著助力中國半導體產業突破的使命。
盡管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但與自身需求之間仍存在著巨大差距。貝恩咨詢公司(Bain&Co.)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每年消費的半導體價值超過1千億美元,占全球出貨總量的近1/3,但中國半導體產值僅占全球的6%~7%。
彌補這種缺口和差距,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未來中國將沿著“產業鏈整合、技術鏈升級、價值鏈提升”的道路發展,分階段地在企業實力、技術水平和市場能力方面夯實基礎,積累實力,實現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事實上,從現代產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后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也大都有一個引進、學習、提升的過程中。引進世界領先企業,在合作中實現自身的發展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也是西安正在實踐的路徑。
“集成電路是高度國際化產業,開放、合作、共贏是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始終秉承‘開放發展’的原則,從資金、人才、技術和市場等多個層面深化國際合作,推進產業鏈各環節開放創新發展,努力融入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體系當中”,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在28日的三星項目開工儀式上說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際端的合作在現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產業鏈的相互合作中不斷提升,才是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明智選擇。與此同時,“兩條腿走路”的思路也是現階段國內半導體產業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4年,中國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又稱“大基金”),首期募資1387.2億元,預計帶動總投資額將超萬億,嘗試以多種方式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近期國內多個地區加碼半導體產業投資,也映證了這一趨勢。
“通過與半導體存儲芯片行業強者的合作,優秀的工程師們也將成長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堅實砥柱。”三星方面有關負責人說,西安將逐漸形成一個過千億元的半導體產業集群,并將進一步躍升為世界具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同時,這也將有助于中國在半導體市場的地位迅速提升。此外,三星的持續投資,還會推動以西安為中心的陜西省地方經濟,并對中國西北地區的產業發展產生積極效應。經濟觀察報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