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黨史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境中共組織的建立與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一年。為隆重慶祝黨的百年華誕,謳歌百年輝煌歷程,用好長豐紅色資源,講好長豐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幸福長豐”微信公眾號聯合縣委黨史辦特開設《長豐黨史故事》專欄,重溫經典事件、致敬英烈人物、回眸歷史瞬間,讓全縣人民更好地了解長豐這塊紅色土地中的光榮與傳奇,激勵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進一步發揚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奮力開創“三區一中心”建設新局面。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人。據黨的六大所做的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人和革命群眾被殺害的達三十一萬多人,其中人二萬六千多人。長豐籍的陶淮(陶樓鎮人)、陶久舫(陶樓鎮人)兩名早期中共黨員都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黨的組織只能全部轉入秘密的地下。8月7日,中國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總方針。八七會議是一個轉折點,出席這次會議的在發言中突出地強調:“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桿子中取得的。”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政治勇氣提出了:“***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八七會議給大革命失敗后的中國指明了新的出路。深受壓迫和剝削的長豐人民在中國領導下,繼續高舉革命大旗,堅定革命必勝信念,按照八七會議精神,在發展擴大黨組織的同時,積極開展農動,著手組建武裝隊伍,英勇頑強地開展武裝斗爭,為打擊封建地主勢力,擇機進行農民暴動。
1927年大革命運動失敗后,早期中共黨員胡允恭受黨組織指派,從武漢返回家鄉楊廟鎮發展革命力量。1928年春,胡允恭以辦學教書為掩護,在其家鄉附近的東莊小學發展黨員建立中共東莊支部。隨著皖西北革命根據地紅軍反“圍剿”斗爭的節節勝利,促進了壽東南地區中共組織迅速發展,黨員的數量快速增加,到1931年,東莊黨支部改建為中共楊廟東、楊廟西兩個黨支部。1931年春,時任紅軍某赤衛師黨代表的張如屏奉派回家鄉楊家廟建立黨的秘密聯絡站,并在楊廟周圍農村原有黨組織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黨員,積極籌建武裝隊伍。期間,張如屏秘密發展黨員50多名,在楊廟地區建立5個黨支部,1932年夏,建立了中共楊廟區委,隸屬中共壽縣中心縣委,區委*由中共壽縣中心縣*宋德淵兼任,1933年5月,宋德淵調往中央受訓,由馬家禮接任楊廟區委*。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到1934年楊廟區委下轄有11個黨支部(即:吳山廟支部、四里墩支部、楊集支部、魏崗樓支部、楊廟東支部、楊廟西支部、大井寺支部、杜崗支部、車王集支部、莊墓支部、戴集支部)全區共有60多名中共黨員。
1931年初,壽東南楊廟地區的黨組織,以中共黨員為骨干組建了20多人的紅軍游擊隊,由戚連余任游擊隊隊長。同年3月,中共壽縣中心縣委決定,以瓦埠為根據地舉行農民暴動。暴動前,壽縣縣委對壽東南的武裝組織進行了整編,戚連余帶領20多名游擊隊員加入到以方和平為大隊長的皖北紅軍游擊大隊編為第二中隊參加瓦埠暴動。中共楊廟地區黨組織的骨干馬家禮、魏發祥等也與游擊隊一同前往瓦埠參加暴動,魏發祥任游擊大隊參謀長。義井、土拐、楊廟等地的農協會也組織了近百人參加了扒糧斗爭。這次暴動共繳獲長***100多支,短***30多支。3月31日早晨,黨組織發動瓦埠周圍方圓20余里3000多農民,扒掉方小樓地主糧食200余石(約4萬余斤)。第二中隊隊長戚連余帶領的17名游擊隊員為掩護大隊轉移而英勇犧牲。
轟轟烈烈的瓦埠暴動,雖然僅僅只有4天就告失敗,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次暴動,有力地聲援了鄂豫皖蘇區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斗爭,打擊了封建地主武裝勢力,鍛煉和考驗了人民,使勞動人民認識到以革命武裝打倒反革命武裝的重要性,培養了一批土生土長的軍事骨干,揭開了壽東南地區武裝斗爭的序幕。它標志著壽東南的革命斗爭由日常經濟斗爭發展到武裝政治斗爭的新階段。
瓦埠暴動失敗后,1932年5月,中共壽縣縣委決定由張如屏(長豐楊家廟人)負責恢復重建武裝。在張如屏的積極組織下,楊家廟及其周邊地區小甸集、王竹灘、大井寺等地先后成立游擊小組,分別由孫瑞訓、曹廣海、曹云露、韓發明等人擔任各游擊小組組長。縣委還為各游擊小組配發1至2支,同時要求各小組想辦法武裝自己。具體方法:一是集資買土造***;二是可以借用家里或親戚家***;三是設法從敵人手里奪取。
1932年秋,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縣委決定將楊廟及其周邊的幾個游擊小組聯合起來組成一支精干的游擊隊。具體任務:一是找對象奪取武器;二是注意肅清地方上反動派;三是用武裝掩護,幫助群眾開展扒糧斗爭。為了有組織、有計劃地領導斗爭,縣委決定組織起來的游擊隊由張如屏領導,孫瑞訓、曹廣海、曹云露等率領各游擊小組開展對敵活動。
楊廟地區的游擊隊重建后,在縣委領導下,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相機打擊那些魚肉人民*甚、“剿共”*狂、民憤*大的反動分子。1933年初,縣委決定肅清反動人物董X東、邵X英等。董某某是楊廟鎮棗林鋪人,出身于惡霸地主家庭,曾于1928年混入內,瓦埠暴動失敗后,他的反動本質暴露,叛變革命。后又充任反動的聯莊會會長,與當地反動豪紳狼狽為奸,組織所謂“剿共團”,盤踞在楊家廟、棗林鋪一帶,捕殺革命人士及其家屬,并勾結壽縣縣政府保安團,企圖摧毀楊廟地區的黨組織。鑒于董某某一伙對和游擊隊的威脅極大,縣委研究決定,利用2月19日棗林鋪傳統廟會,董某某一伙去趕廟會、聚賭抽頭搜刮民財的機會處決這個叛徒。具體安排由棗林鋪的游擊隊員到會場應酬董某某,讓其他攜帶短***的游擊隊員曹廣海、曹云露等12人,認準目標伺機行動。
2月19日,天剛蒙蒙亮,趕廟會的群眾從四面八方涌向棗林鋪,游擊隊員隨著趕廟會的人群全部進入廟會場地。曹廣海擺上賭桌,游擊隊員或扮作賭客、或逛廟會、或扮商販,等候董某某一伙到來。中午時分,董某某一伙開始挨著賭桌收抽頭錢,負責應酬的游擊隊員忙著上前給董某某遞煙,使其他游擊隊員認準了目標。這伙人來到曹廣海賭桌前收錢時,孫瑞訓,發出行動暗號(上前掀翻了賭桌),游擊隊員迅速掏***,當場擊斃了叛徒董某某、邵某某等幾個惡棍,而后,游擊隊們員混在趕會的人群里很快撤離了現場。此次行動,打死董某某一伙共5人,繳獲短***4支,長***1支,為黨鋤奸,為民除害,人民群眾拍手稱快。
是年9月,張如屏還帶領游擊隊的一個小分隊襲擊了楊家廟東的反動豪紳孫某某,繳獲短***2支。
1934年5月底,按照壽縣中心縣委決定,在縣境楊家廟正式成立皖北紅軍游擊大隊,張如屏任政委,孫瑞訓任大隊長。紅軍游擊大隊對壽東南地方反動勢力進行了沉重打擊。反動政府調遣軍隊進駐壽縣、合肥及重鎮下塘集,并扶持地方反動勢力瘋狂“清剿”和游擊隊,使黨的組織和游擊隊遭受嚴重損失。1934年秋,為保存革命力量,張如屏率領游擊隊開始向南方合肥、舒城一帶轉移,在中共皖西北特委領導下,繼續開展扒糧、除霸、消滅反動武裝等游擊戰爭。
1934年夏末,蔣介石從“圍剿”鄂豫皖蘇區的東北軍中抽調一個師進駐壽縣,同時扶持地方反動武裝,在壽東南對人進行“清剿”。一些投機分子經不起革命的磨煉,開始叛變自首,投靠。反動政府利用這些叛變分子充當“肅反”專員、“鏟共隊”,四處搜捕員和游擊隊員,企圖摧毀組織及其領導的武裝隊伍。在*嚴重的時期,不少黨組織的領導人和革命人士遭敵人殺害。1934年6月,曾任中共壽縣執委兼楊廟區委*的馬家禮在棗林鋪被敵人抓捕。敵人對他威脅利誘不成便嚴刑拷打,馬家禮堅強不屈,視死如歸。敵人將其押赴刑場,他昂首挺胸,高呼口號,劊子手對他連打3***未中,后兇殘地連砍數刀,馬壯烈犧牲。孫瑞訓在楊廟南孫小圩子養傷期間被敵人保安隊發現逮捕,在押往縣城,路經一座小橋時,孫趁敵不備毅然從擔架上翻滾到河溝里壯烈犧牲。
至1934年末,壽東南的基層黨組織全部遭到破壞,黨的活動被迫停止,革命形勢轉入嚴重困難時期。中央安排張如屏、曹云露等前往延安抗大學習,黨在壽東南的黨組織發展聯絡工作由宋天覺接替。1937年8月,張如屏等人將特委工作向宋天覺移交完畢后,前往延安分別進入中央黨校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原標題:《【長豐黨史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境中共組織的建立與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