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從偏隅一方到新能源汽車重鎮非凡十年
編前:*近10年是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10年。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06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001萬輛,正式突破“千萬大關”。新能源汽車“千萬大關”的突破與各地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分不開。在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賽道上,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口號,這其中有些城市步子邁得又快又準,搶抓了機遇,走在了產業發展的*前端。在全面總結了汽車產業10年來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之后,“非凡十年”欄目將關注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全方位展現*近10年來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車新賽道的“汽車重鎮”的非凡成果和寶貴經驗。
淝河兩岸,巢湖之濱,坐落著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合肥。說古老,這座城市擁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合肥”之名,*早可追溯到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說年輕,1952年,合肥正式成為新中國安徽省的省會,成為了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貿中心。
合肥曾經是一個幾乎沒有什么存在感的省會城市,2011年,合肥全市GDP僅為3637億元,排在全國所有城市的30名開外。然而,10年過去,合肥連跨7個千億元臺階,于2020年正式進入“萬億元城市俱樂部”,從2011年到2021年,GDP累計增長213.83%,漲幅位居全國*一。翻開合肥近10年發展史,可以看到,顯示屏、集成電路、光伏、生物、智能制造……許多新產業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新能源汽車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合肥敢為人先,付出了比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更多的努力與汗水,才終于在今天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全國版圖上,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很難說,合肥究竟是在哪一年和新能源汽車結下不解之緣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在這么多年的時間里,合肥一直都把新能源汽車當作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始終沒有改變。
2009年,合肥成功申報并開啟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作,是首批參與示范推廣的13個城市之一。不久后,合肥又成功獲得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資格,也因此成為當時全國六大“雙試點”城市之一。其他五大城市則是北京、上海、深圳、長春和杭州,這五大城市有的經濟實力雄厚,有的市場體量巨大,有的產業基礎牢靠,在開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應用時,這些城市都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與環境。相比而言,合肥并沒有突出優勢,這也意味著,合肥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而合肥也正是這么做的。
2010年,在合肥舉辦的“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新聞發布會上,依托合肥工業大學組建的合肥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正式掛牌。當時的合肥提出規劃,在未來5年,要讓太陽能光伏產業、物聯網應用、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技術這四大領域成為本地的名優特產。發展新能源汽車,并讓其成為自己的支柱產業,這并非合肥托大之詞。早在蔚來汽車之前,合肥的本土企業——江淮汽車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并在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之初,發揮了極其重要和關鍵的作用。
2011年1月24日,江淮汽車585輛純電動同悅轎車批量交付,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模投放市場的先河,這標志著江淮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走在了業界的前列。據江淮汽車介紹,當時就已經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整車集成和優化匹配技術、整車控制策略的開發、整車運行工況仿真技術,還建立了新能源汽車的整車開發流程,建立了整車測試企業技術標準和評估體系。
與此同時,合肥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能源汽車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合肥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暫行規定》等系列支持政策,并在全國率先將新建公建類項目、住宅小區和社會公共停車場的充電樁配置要求納入城市建設強制性規劃,率先出臺了電動汽車市區免費停車政策,對車輛購置、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等給予配套補貼。除了私家車外,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先后從市區公交,延伸到縣區公交、企業通勤、租賃、觀光旅游、環衛、私人、物流等領域。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早期的新能源汽車推廣過程中,合肥的成績位居全國前列。2014年,在當時工信部公布的示范推廣城市中期考核成績單中,合肥以推廣新能源汽車4115輛,完成計劃進度72%的成績,在39個示范推廣應用城市(群)中位居榜首。2009年~2014年,合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能源汽車10502輛,其中省內推廣9036輛,省外銷售1466輛,外地銷售量占比14%。5年時間里,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累計實現總產值超200億元。全市集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近50家,建成年產10萬輛電動轎車生產線輛電動客車生產線,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初步形成。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到2016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主力軍——江淮汽車共研發了七代產品,系統掌握了電動汽車的電池模組、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及電轉向、電制動、能量回收關鍵技術,在電池熱管理技術、本質安全管理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
多年的積累終于迎來了合肥汽車產業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并吸引了兩位“貴人”前來助陣。2016年4月,江淮與蔚來簽署了100億元規模的《制造合作框架協議》,宣布合力打造“世界級全鋁車身工廠”,總合作規模100億元,規劃年產能10萬輛;也是在這一年,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稱雙方正就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立一家新的合資企業的前景和可行性進行評估。2017年6月1日,江淮與大眾正式簽署合資企業協議,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資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提供相關移動出行服務。
許多人并不理解,作為國內領先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諸多突破的情況下,江淮為何甘心“為他人做嫁衣裳”,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自降身價”。江淮集團時任董事長安進曾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確實在合作*開始的3~5年“潛水期”,收到了不少意見和建議。“我認為這些意見*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對我們的發展很有幫助。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家沒有強大資本支持、市場地位并不那么顯赫、只靠自己摸索前行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和地方國企,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輿論和媒體的更多包容?!卑策M認為,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艱苦奮斗、自主創新”,但面對新環境和新形勢,還要補充一條——“開放合作”。改革開放是防范風險的先手,也是戰勝挑戰的高招。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汽車行業應該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通過深化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開放合作,這既是江淮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思路,也是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原則之一。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合肥市、包河區、包河經開區分別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落實年度計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完善項目協調推進機制。當時,合肥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國內外著名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重要配套關聯企業落戶,積極支持產業鏈招商,與比亞迪、奇瑞、海格等合作,推進合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到2017年,合肥共聚集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近70家。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自2009年以來,合肥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腳步一直邁得比別人都要快:全國*一個實現電動轎車大批量外銷的城市,開通全球*一條純電動公交線路,純電動客車單車運行里程居全國首位,家庭純電動轎車推廣應用總量全國領先……然而,在合肥與新能源汽車的故事里,*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還是2020年那一頁。
2019年,受補貼大幅退坡等因素影響,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年度銷量首次下滑。在這一年,蔚來遭受了更多困擾,當年4、5、6月連續發生自燃事件,因動力電池包問題又召回4000多輛蔚來ES8。這一年,可以說是蔚來汽車*黑暗的一年,不僅全年虧損達到114.13億元,股價更是跌到了1美元的退市紅線附近。
不得已,蔚來四處求助,在與18個城市商談無果后,合肥出手了。時任合肥市委*宋國權在還有幾天就要調任新職之際,仍然決定同意投資蔚來。2020年4月29日下午,蔚來與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國投招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3個戰略投資者簽署關于投資蔚來中國的*終協議,并與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蔚來中國總部入駐達成協議。根據投資協議,蔚來將聯合戰略投資者向蔚來中國的法律主體——蔚來(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注入112.6億元。其中,戰略投資者將向蔚來中國投資70億元。
如果說,當時大手筆投資蔚來只是讓人感慨其魄力與勇氣,那么吸引大眾在合肥加碼投資,就*對稱得上令人艷羨了。2020年5月29日,安徽省國資委、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三方簽署了戰略合資合作協議。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投資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9億元),獲得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同一天,大眾汽車與國軒高科簽約,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26.47%股份,并成為大股東;當年12月8日,大眾集團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投資交割完成,合資企業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大眾研發中心建成,并同步實施研發中心二期擴建和生產車間改造等制造基地系列項目,合肥成為大眾汽車在華*重要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基地之一。
除卻上面兩大事件以外,同時發生在這一年的還有:2020年8月,威馬在合肥設立威馬智能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不久后,合肥參與了威馬的D輪融資;同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吉利控股在合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當年年底,蔚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全年交付量超4.37萬輛,比緊隨其后的新勢力車企小鵬和理想多出一兩萬輛,營收達162.58億元,同比均實現翻倍增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蔚來凈虧損實現了大幅收窄,從2019年的112.95億元收窄至2020年的53.04億元。
隨著江淮、蔚來、江淮大眾、安凱、長安、奇瑞(巢湖)、國軒高科等一批龍頭企業的成功培育和引進,合肥呈現出傳統車企轉型企業、合資合作企業、造車新勢力企業三大陣營并進格局,產業“風骨”終成。至此,合肥也終于擁有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這塊高地上,與其他一線城市一較高低的底氣與實力。2020年10月22日,合肥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明確,要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認真落實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設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汽車合肥造、合肥產、合肥用;11月13日,合肥發布《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以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超過千億,整車產能達到100萬輛,質量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多年深耕細作,終成產業叢林。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了收獲期。
2021年4月7日,作為合肥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征程中又一標志性成果,蔚來汽車第10萬輛量產車在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下線日,蔚來與合肥的合作更進一步,雙方共同規劃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同年7月,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正式簽約,8月20日開工建設;2021年11月8日,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合肥陽光電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年度第20萬輛新能源汽車電控產品正式下線,充分展現出合肥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的實力。同一天,中航鋰電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合肥基地項目在長豐縣開工;去年12月,國軒高科50GWh動力電池項目在合肥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將為國際*流汽車企業提供新一代電池技術與產品;今年3月9日,大眾安徽綜合實驗中心研發測試場開工。這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一個在研發階段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功能和性能測試的專業測試場,可進行28項以上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及系統的道路測試;今年5月,比亞迪合肥基地二期項目簽約,總投資150億元,預計2023年3月底建成投產。6月,比亞迪合肥基地一期項目整車正式下線。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截至目前,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305家,包括比亞迪、蔚來、大眾(安徽)、江淮汽車、合肥長安、安凱汽車6家整車制造企業以及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等關鍵配套企業,覆蓋乘用車、商用車以及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在*近3年,合肥又累計簽約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項目158個,總投資1411億元。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營收1029.5億元,產量14.5萬輛,同比增長148%,占全省比重57.5%。合肥的不懈堅持,終于讓這塊土地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一個完整的、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生態圈初具雛形。
故事說到這里,并不是結尾,而是另一個新的開端。去年發布的《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顯示,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車整車年產能達到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000億元。同時,新能源汽車規模實現“三個一百”:創新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累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在零部件配套方面,到2025年實現動力電池年產能超過120GWh,驅動電機年產能超過120萬套,形成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很顯然,合肥劍指“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之都”,從開始到現在,始終如一。
回首來時路,合肥用10年的時光譜寫了一座城市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逆襲”之曲;展望新征程,下一個10年,奮斗著的合肥更加可期。
文:施蕓蕓 編輯:孫煥玉 版式:王琨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乘坐空間大外觀好看動力充沛油耗低車燈不好看性價比低隔音效果差配置低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