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都”合肥半導體集群的彎道超車路
走過波瀾曲折的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壬寅虎年,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即將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演。新時代的大門前,傳統的產業基地正在涅槃,新興的投資熱土已在發力。名為區域經濟的舞臺上,各地“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的產業地圖重構進行時。本文是“重構中國產業地圖”的第三篇,“IC之都”合肥是如何在半導體上彎道超車。
過去,“缺芯少屏”的問題一直都是我國發展路上的絆腳石,技術條件匱乏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國內龐大的需求,我們無奈只能選擇進口,大筆向國外輸出外匯的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了國產替代刻不容緩。
勵精圖治,在國產廠商的奮勇追趕下,“少屏”已經不再是中國的問題,這個話題也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這也讓人們對老大難問題“缺芯”愈發關注。
2020年突發的貿易戰將芯片的進口額以及芯片國產替代的進程推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芯片的進口額攀升至近38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2.4萬億元,約占國內進口總額的18%。
國產替代的浪潮下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國產芯片廠商,也孕育了一座又一座芯片重鎮,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合肥——這座后發而先至的“IC”之都。
合肥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半導體行業中站穩腳跟并成為后來的芯片重鎮與當時合肥政府“押注式”的引入京東方是脫不開關系的,可以說京東方與合肥的芯片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京東方一開始在北京興建5代線,每年帶動繳稅數十億,北京市政府還曾因屏周期景氣上升的股價中獲利不菲。
如此大的肥肉引得各地方政府對其趨之若鶩。2007年,合肥市做出了一個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決定,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引進京東方和它的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年,合肥市政府在與深圳市政府的競爭中勝出,將京東方6代線引入合肥,總投資額高達175億元,而2007年合肥市總計用來發展的財政資金也就30億左右,除了85億的銀行貸款,剩下的60億資本金缺口誰來補?
政府的信用背書為市場化融資奠定了基石,在看到政府出錢之后,A股的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紛至沓來。
至此,合肥與京東方在資本市場上的聯動正式串聯了起來。
引入京東方后對合肥市政府的影響十分直接,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京東方在合肥的投資已超1000億。
要知道半導體行業的千億投資撬動的GDP總量可能高達萬億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半導體行業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產值,進而帶來100元的GDP增長。
毫不夸張的說,京東方撐起了整個合肥經濟。并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以京東方為核心的“帝國”也已經慢慢成型,一系列的供應鏈條已經搭建的越來越完善。
以京東方配套供應商三利譜為例,其廠長曾公開表示,說當時企業選址在武漢還是合肥猶豫過,但*終定址合肥,現在三利譜光電給京東方供貨可以做到零庫存。
三利譜只是京東方產業鏈中的一環,為了配合這只會下金蛋的母雞,合肥市在2017年左右開始布局芯片產業,其中合肥建投和中國臺灣地區晶圓代工企業力晶合作的晶合集成,旨在為京東方解決配套的面板驅動芯片供應問題。
至此,合肥算是正式踏上了由“屏”轉“芯”的轉型路。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電、平板顯示、汽車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缺‘芯’問題。那時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從市場需求出發謀劃‘補芯’,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秦遠望說。
2017年12月6日,總投資達128億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項目正式量產,合肥成為擁有12英寸晶圓先進制造廠的城市之一。
同月,芯片封測“雙子”項目落戶合肥,總投資35億元,將設立中國大陸*大的半導體顯示芯片封測公司總部和封裝COF卷帶生產基地,為合肥市打造“中國IC之都”再添引擎。
依托未來幾年的建設,合肥晶合有望成為全球*大的專注于面板驅動芯片的制造商。晶圓制造這一環節落地,打通了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使合肥市站上產業發展*前沿。
2019年,晶合晶圓一期項目滿產后,產能將達每月4萬片,有效填補國內驅動IC產業領域空白,5年內將使合肥的面板驅動芯片國產化率提高到30%,打破國產面板芯片幾乎全靠進口的局面,實現“芯”和“屏”的有效結合。
此后,一大批重大項目紛紛落戶合肥,龍頭企業不斷向合肥聚集。
據悉,合肥集成電路產業已集聚企業253家,相較于2019年實現了近乎翻倍的增長,并擁有設計、制造、封測及設備材料等全產業鏈,被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列為集成電路產業全國重點發展城市之一,獲批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而在這些企業中有一家名為合肥長鑫的公司需要重點提及,作為2017年與晶合集成同期出道的晶圓廠“雙子星”之一十分具有代表性。如果說晶合集成是含著京東方的金湯匙出生的企業,那么合肥長鑫這個獨立于京東方生態圈的項目就是合肥市政府在芯片行業踏出的真正意義上的*一步。
上文提到,芯片的國產替代勢在必行,而首當其沖、替代需求*為迫切的便是DRAM芯片。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了896億美元的存儲芯片,幾乎100%依賴進口。
而彼時的DRAM市場已經成為了寡頭壟斷市場:三星以45%在市場占有率,占據著*對地位,海力士29%緊隨其后,加上鎂光的21%,美韓占據了DRAM市場的95%。
對于我國而言,要在這樣的成熟市場中奪食談何容易,更不用說彼時的我們在DRAM芯片技術上的落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平的。
不過2016年,中國儲存器迎來了“自建”元年。2016年6月13日,合肥長鑫由合肥產投牽頭成立,主攻DRAM方向,同年成立的還有福建晉華以及長江存儲。
面對一個動輒上百億元巨額投資、由寡頭壟斷、市場容量過萬億、年進口總金額超1000億美元的產業,中國的做法,不僅大膽,而且不再像之前的項目一樣,著眼一處。
合肥、泉州、武漢+紫光的“三地一企”的投資方式中,合肥是*不被看好的一處,彼時的武漢,已經有紫光的一些公司在運營,他們是武漢新芯、西安國芯等,加上武漢已經爭取到“國家儲存器基地”項目。
而泉州、晉江兩級共建的晉華,和臺灣有一衣帶水的優勢,加上其技術來源是聯華電子,更是有一定優勢。
但是,*終是合肥又獲得了一個“京東方”。
2017年3月1日,安徽省《關于印發2017年省級調度項目的通知》發布,合肥長鑫的項目,位列其中。被譽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項目是一個12寸晶圓基地,總投資534億,2017年預計投資35億,并計劃在當年完成調試工作。
單從規模來講,若廠鑫能在2018年建成此廠,那么他們將與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以及福建晉華集團在存儲領域平起平坐,而國內也將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競爭性格局。
思緒回到現在,2022年1月14日,合肥長鑫表示,在2021年,國產DRAM內存芯片廠商合肥長鑫的DRAM產能已達6萬晶圓/月,預計2022年的產能將翻倍,達到12萬晶圓/月的水平。
除了產能擴增,國產內存的技術水平也在追趕,目前長鑫量產的主要是*一代10nm級別工藝10G1,實際水平應該是19nm,主要以DDR4、LPDDR4為主,2020年報道中提到研發17nm及以下工藝的DDR5、LPDDR5等內存,這是10G3代工藝,未來還有10G5工藝,除了DDR5、LPDDR5之外還有GDDR6顯存。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