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時光創新驅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10月20日,在科大訊飛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多情感多風格的中文語音合成SMART-TTS系統項目攻關,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搭建一套世界領先的中文語音合成系統。
在錄音棚里,音庫負責人劉晨寧、章子睿認真指導發音人,作為一個家庭個人語音助理,如何找到交互場景下“人人之間的交互感與親切感”,以及在表現情感時如何能夠飽滿自然。
技術人員胡亞軍、孟廷對錄音做數據標記,并將錄音和帶有各類標記信息的數據加載到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模型上,不斷地調整深度學習模型結構及相關參數,使得合成的語音越來越逼真。技術人員吳明輝、高麗則將已經生成的一些機器合成音和原始錄音進行細節上的比對分析……“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語音合成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一開始的牙白口清、字正腔圓到現在的聲情并茂。使中文語音合成達到極度擬人化的效果,這是我們現在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方昕告訴記者,經過不斷循環的迭代過程,*后將會產生一套世界*流的,完整的,多情感、多風格的中文語音合成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讓我們十分振奮,深感使命在肩。”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多語種合成難度比中英文合成大得多,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多語種智能語音技術的密鑰一直掌握在谷歌、微軟等一眾科技巨頭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大訊飛勇擔重任,為實現多語言人機交互與人類語言互通奮力攻關,源頭核心技術創新一刻也不敢松懈。”劉慶峰說。
在去年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組織的全球15個語種的國際語音識別大賽中,既有中文、英文這樣的大語種,也有阿拉伯語等小語種。科大訊飛參加了所有15個語種的22項比賽,全部取得*一。“目前,我們的語音識別、合成能力已達實際商用水平,有效解決國內多語種智能語音技術‘卡脖子’難題,為‘中國制造’出海產品提供自主可控解決方案。”“90后”江蘇姑娘、來自科大訊飛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多語種合成團隊的高麗介紹,現在,科大訊飛已成功做到語音識別首次超過*好的速記員水平,語音技術的優勢也從中文領域擴展到了全球69個語種,覆蓋的國家和地區超過200個。科大訊飛為產業伙伴開放的多語種技術在2021年的調用總量突破100億次。
在“頂天立地”的信仰堅持下,過去十年,科大訊飛通過源頭技術創新,牢牢抓住科技命脈,徹底扭轉了中文語音產業由國外巨頭控制的競爭格局,讓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多個場景,在教育、醫療、工業等社會剛需行業遍地開花。
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 通訊員 方好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近期,我省各類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投入,用科技力量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
戴口罩是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在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款極富科技感的防護口罩——“新冠病毒滅活口罩(含氧化銅過濾式半面罩)”展示在公眾面前,這款口罩由安徽盒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
該公司董事長黃玉浩向記者介紹,此款口罩創新采用銅基材料,讓口罩具有“阻隔+過濾+病毒滅活”的功能。它可以主動滅活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200多種病毒與細菌,并且在反復使用5天后抑菌效率仍高達99%。高效過濾與阻隔99%以上的顆粒物,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
據了解,該公司是一家集產學研于一體的科技防疫企業,深耕滅活新材料的防疫應用。該款含氧化銅的新冠病毒滅活口罩在今年3月已被安徽創新館收藏展示。今年9月,安徽創新館又將該公司研發生產的新型醫用外科口罩、新冠病毒滅活濾芯收藏展示。新冠病毒滅活口罩不僅成為了馬來西亞奧組委指定防護口罩,跟隨代表團分別亮相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還成為合肥市科技抗疫的代表產品,廣泛應用在我省部分醫院、車站等公共場所高風險人群的個人防護。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具備快速且高效的核酸檢測能力尤為重要。近日,一座移動方艙PCR核酸檢測實驗室在合肥高鐵南站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該實驗室24小時運轉,日核酸檢測量可達5000管,可覆蓋人群約10萬。
該實驗室坐落于合肥高鐵南站北出站口與合肥客運中心站進站口之間。從外形上看如同一座大型集裝箱,里面嚴格按照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級別設計,設置了獨立的試劑準備間、標本制備間、擴增分析間和消毒間4個區域,各區域間均有嚴格的防護、隔離消殺、流程規范等要求。“原本南站核酸檢測樣本轉運每隔兩小時集中開展一次,加上途中運輸時間,核酸檢測樣本從采集到抵達檢測實驗室往往需要3個小時。現在該實驗室可以實現就地即采即測,大大減少檢測樣本轉運時間。”合肥市包河區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該實驗室相當于一座移動式核酸檢測實驗室,在必要時可實現實驗室整體移動,可就近為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開展核酸檢測。
合肥高鐵南站移動方艙PCR核酸檢測實驗室里,檢驗人員正在進行核酸樣本制備提取。 記者 程兆 攝
近日,肥東縣馬湖鄉種植大戶陳章勝承包的無農殘韭菜基地內,綠油油的韭菜長勢正旺。
蔬菜經營戶殷小妹是這里的常客。“這個基地里生長的韭菜品質好,清甜、爽口,我基本上天天進貨,從不愁賣。”殷小妹高興地說。
殷小妹所中意的韭菜并非什么新品種。“韭菜還是那個韭菜,但是這里的種植方式、方法不一樣,口感就不一般。”陳章勝道出韭菜暢銷背后的原因,是科技創新助力蔬菜變得更有機、更健康。
原來,去年返鄉創業的陳章勝不走尋常路,與安徽天健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坤健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種植無農殘韭菜。種植過程中,他根據合作企業的技術規范要求,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使用除草劑,全程使用農村有機廢棄物轉化而來的有機肥料。這促成了韭菜品質與眾不同。
有機廢棄物變成有機肥料,正是一把農業“科技密鑰”。天健環保公司負責人孟行健表示,為推進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公司立足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成立專門的生物技術研究隊伍,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等專家合作進行研發,致力于“變廢為寶”,已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
經過研發,將餐廚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經生物除臭、微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之后,遵照植物生長規律,通過添加不同組合的微生物菌種、生物質輔料,制成農作物生長專用有機肥。陳章勝種植的無農殘韭菜,使用的肥料即是研發人員根據韭菜作物生長環境和病蟲害特性定制的韭菜專用有機肥。目前,此項技術已在全國8個種植示范區應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我備受鼓舞,對發展充滿信心。”孟行健表示,有機肥制成品富含營養成分和各種有益元素,不僅“變廢為寶”,還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技術推廣應用也無特定條件,可根據不同地方的有機廢棄物種類,選用不同組合的微生物菌種、生物質輔料,在將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同時,衍生出適用于不同農作物的專用有機肥料。
孟行健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大投入,通過推廣有機肥種植和現代農業技術,助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綠色生態農業轉型,為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10月21日拍攝的肥東縣長臨河鎮羅店社區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通訊員 陳振 攝
音韻鏗鏘的經典唱段振奮人心,高亢嘹亮的新創歌曲鼓舞斗志……10月18日,天長市文聯、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館等單位聯合舉辦“喜慶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主題文藝作品展演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傳播正能量、樹立新風尚。
線下活動在熱烈喜慶的開場音樂《天長明天更美好》中拉開帷幕。紅色戲曲《楊開慧》選段“古道別”、《江姐》選段“春蠶到死絲不斷”帶領觀眾回望革命崢嶸歲月,新編揚劇《喜慶二十大》表達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一個個精彩節目熱情謳歌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深情禮贊在黨的領導下,天長市干部群眾實干奮進的昂揚風貌,展現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我們還將在線上線下同步開展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示活動,充分展現天長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美好天長提供強大的引導力和精神推動力。”天長市文聯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文化業態蓬勃興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加快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線上開設《零基礎學鋼琴》藝術普及課、云上欣賞京劇清唱《紅燈記》選段、線下承辦“福建漳州·安徽阜陽”剪紙作品交流展,界首市文化館近日持續開展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為城鄉群眾奉獻精彩的文化大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并感到肩上責任沉甸甸的。”界首市文化館館長王海濤說,“黨的二十大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不斷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城鄉群眾在家門口暢享美好文化生活,提升大家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堅定大家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和信念。”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