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建議⑧|穩經濟大盤背景下安徽未來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未來產業是顛覆性技術及其產業化所形成的新產品、產生的新業態,是支撐未來經濟高速增長的戰略性、先導性、前瞻性產業。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將“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計劃,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近年來,安徽省先進制造業發展不斷加速,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未來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
安徽省依托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本地創新資源,實施“4+N”未來產業培育計劃,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重點布局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未來能源、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探索類腦智能、新材料、元宇宙、超導技術、精準醫療等一批前沿產業,打造了中國聲谷、世界量子中心、科大硅谷、未來科技城等未來產業名片,通過舉辦未來產業發展論壇等方式聚集產業發展資源,培育了一批領軍企業。
據上奇產業通統計,截至2022年7月,安徽省已擁有人工智能企業188家,元宇宙相關企業2217家,云計算相關企業573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2057家,氫能企業80家,全省未來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進程不斷加快。
|依托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重點布局優勢產業發展
安徽省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所、中科院合肥創新院等優勢科研力量,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化帶動作用,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未來能源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產業優勢。
在量子信息領域,依托量子國家實驗室和中科大量子信息團隊科研優勢,不斷實現技術成果轉化,拓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場景,量子信息產業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國*一,量子科學產業發展基金規模達100億元,具備了構建千億級量子信息未來產業集群的條件。
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揮“中國聲谷”產業促進力量,以及科大訊飛等領軍企業技術優勢,建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創新平臺,打造千億規模產業集群,并帶動全省智能機器人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協同發展。
在未來能源領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所牽頭主攻先進核能等前沿技術研發,江淮、蔚來、陽光電源等企業積極開展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產業化應用,形成了高效、清潔、多元協同的未來能源研究與應用體系。
在未來生物醫藥領域,基因檢測、再生醫學與干細胞治療、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取得積極進展,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醫療、腦科學與類腦科學成為引領生物醫藥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不斷躍升的科研實力和持續增強的產業化能力,也為安徽省集成電路、未來網絡、智能網聯汽車等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進一步提升安徽未來產業的措施建議
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形勢良好、創新優勢突出,正處于發展的關鍵節點。但總體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目標仍有一定差距。為科學有效推進未來產業發展,建議安徽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開展產業前瞻規劃布局。依托國內*級研究機構、高端智庫,成立未來產業發展支撐機構,編制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展未來產業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籌建未來產業發展專項支持基金,進一步凝聚發揮“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促進作用,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布局重點方向,謀劃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培育領軍企業、領軍品牌和中國標準。
第二,持續發揮科研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安徽省*級高校與科研院所力量,打造世界級未來產業創新平臺,推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吸引國內外*級人才落地,加強產業基礎理論研究力量,加快可控熱核聚變技術、量子技術、類腦科學等前沿技術開發與應用,發揮重大科技基礎項目溢出效應,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第三,加強場景創新與應用示范。圍繞全省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培育產業應用生態體系,加大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機、無人駕駛等應用場景建設力度,建立“量子+”示范產業園區,不斷擴大試點范圍、拓展應用領域,以應用場景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第四,統籌資源推動產業發展。聚焦重點發展方向,在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開發計劃中納入未來產業項目,積極參與跨國聯合科研工程,建立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模式,同時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和G60科創走廊為契機,統籌省內外創新資源,實施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共同創建未來產業發展一體化生態圈。
*后,帶動傳統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明確各地區未來產業發展的精準定位,根據區域優勢培育特色產業,積極推動未來產業與傳統制造業協同發展,帶動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助力安徽制造業強省戰略實施,塑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文 / 國研智庫未來產業發展研究中心 吳鵬飛)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是中國發展出版社開設的新媒體賬號。中國發展出版社是國家高端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單位,業務領域包括圖書出版、期刊出版、研究咨詢、論壇會展、智庫園區等,致力于建設成為*流智庫型出版傳媒集團。除出版社本部外,旗下還有《中國發展觀察》《經濟要參》《中國經濟年鑒》《中國經濟報告》《新經濟導刊》等期刊社和國研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研智庫)、國研智庫創新科學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研智庫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北京億維智源信息咨詢中心、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等機構。
原標題:《穩經濟建議⑧|穩經濟大盤背景下安徽未來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