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讓百姓共享科技創新的“蛋糕”
位于巢湖之濱的安徽創新館是全國首家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陳列著代表安徽創新發展重大成果的1400余件展品,目前它已經接待參觀12.6萬多人次。
合肥市長凌云在安徽創新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該館作出了更為形象的詮釋:“它的造型非常特別,就像一個大蛋糕,這是一個美好的寓意——我們要做大創新的蛋糕,擴大改革的成果,讓我們的老百姓分享到更多的蛋糕。”
合肥向來是創新的高地,有過多項科技創新的紀錄。在安徽科技創新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了誕生于合肥的國內*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一臺窗式空調,以及世界上*一臺VCD、*一臺全超導核聚變裝置;此外,館內*引人注目的是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等大科學裝置的微縮模型,它們印證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地位。
科技創新不易,更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后一公里”,惠澤百姓生活,同樣不易。正如合肥市長凌云所言,“在合肥,創新已經走進了生活,融入了生活,也正在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氣質和形象。”
地下管網、高架橋梁等基礎設施被視作城市的生命線,由于部分管網老化嚴重、超高壓帶病運行和工程建設遺留隱患多等問題,導致事故時有發生。
記者走進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大的電子屏正顯示著燃氣、供水、橋梁等城市“生命線”的實時監測情況。比如,針對每個被監控的橋梁,會顯示位移、加速度、應變等多類型曲線。這些曲線隨著車輛駛過橋梁而呈現不同變化,一旦出現超載、橋梁受損等危險情況,系統會自動報警;再如供水監測,會預警壓力變化、漏失、用水量異常等不同狀況。
作為清華大學與合肥“校地共建”的創新平臺,該院通過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使城市生命線管理發生了“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性轉變,探索出了一條城市安全管理的“合肥模式”。目前,該模式面向全國推廣,已應用到武漢、佛山、煙臺等20多座城市。
城市安全事關重大,個體的健康同樣不容忽視。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質子治療癌癥的臨床研究。數據統計顯示,通過精準輻射腫瘤劑量,質子加速器能夠治療1/4的癌癥病人。
合肥市政府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作共建合肥離子醫學中心,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超2000名癌癥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在安徽創新館的一樓大廳里,國內首臺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的模型引人注目,它標志著質子治療的國產化和產業化的重大突破。
據安徽創新館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陳林介紹,與國外設備相比,這款國產設備具有三大優勢:加速器直徑只有2米多,非常小型化;360度的旋轉的機架,可以實現全身無死角的掃描;錐形掃描設備,可以飛速完成對腫瘤的單一劑量投放,縮短了治療周期。
“*重要的是,可能今后國內三甲醫院都會引進這套設備,而且病人的質子治療費用將從35萬元降到15萬元左右。”陳林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創新,推廣新興的醫療產業,提高療效,降低費用,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小康生活。
作為全國首個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是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截至6月底,入駐企業已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華米科技等,總數達910家,去年基地核心及關聯帶動產值約800億元。
在中國聲谷展廳里,科大訊飛的一位管理人員正在演示與“阿爾法蛋”機器人之間的互動。這款AI學習機器人可以陪護兒童,還能教孩子知識。“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種生活、工作中更加高效的實用工具,替代費時費力的人工。”他說。
科大訊飛是國內人工智能的領軍企業,董事長劉慶峰曾表示,“21年來我們砥礪前行,不是為了研發出高大上的‘黑科技’,而是要用人工智能解決人類的真正剛需,點亮人間的煙火。”科大訊飛一直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補齊民生事業的短板,在教育、醫療、城市大腦、司法等領域,助力解決社會剛需問題。
華米科技也是中國聲谷的入駐企業。步入這家企業,映入眼簾的是一面LED墻,上面顯示著員工當天運動步數。今天,華米科技已構建起一個由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運動耳機等可穿戴終端,以及和運動健康相關的跑步機、體重秤、體脂秤、鞋服等組成的生態系統。
今年6月,華米科技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式升級為人工智能研究院。公司創始人黃汪表示,希望通過匯聚不同學科的*級專家,創新與健康大數據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探索人工智能在可穿戴領域的垂直應用。
在安徽創新館,陳林解說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小康生活,應由我們自己動手創造。”他舉出的例子是,安徽籍教授王浩偉,帶著團隊的青年科研骨干持續攻關,三十年磨一劍,終于研發出納米陶瓷鋁合金,解決了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領域的一些難題。在合肥,一代代青年創業者堅持自主創新,接續奮斗,讓夢想變成了現實。
創新源自遠見。今年6月,在經過450多天的攻堅之后,華米科技全新一代的智能可穿戴芯片“黃山2號”終于出爐。
它具有高運算效率和低使用功耗兩大優勢。其房顫識別速度是上一代的7倍,是其它軟件算法的26倍;理論上可使其整體功耗下降50%,讓用戶告別續航焦慮。用黃汪的話說,“華米奉行的‘長期主義’,就是建立底層研發體系,為未來五年十年打基礎。而不是因為一年兩年能出成果才投入。”
創新源自堅守。在合肥多家醫院的門診部,出現了“科幻”場景:一款無接觸式自助掛號機,其屏幕懸浮在空氣中,無需與設備接觸,直接在空氣中比劃、點擊,就能完成掛號、預約、繳費等程序。
這源自中國科大創業團隊東超科技的核心技術——“等效負折射率光學平板透鏡”技術。2016年起,90后韓東成和同學一道探索這款“空中成像”技術的產業化,入駐中安創谷科技園后,歷經3年磨礪,終于將技術轉化成產品,但一直未能破解產能小、資金缺口大等難題。
不過,戰“疫”催生了新的應用場景,“空中成像”技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1月21日,兩臺無接觸式掛號機樣機正式改造完成,緊急投入中國科大附屬*一醫院的發熱門診和普通門診。此后,他們又將“空中成像”技術集成到電梯轎箱中,開發出無接觸浮空式電梯終端,設備發往北京、上海、武漢等省市,甚至遠銷歐洲、東南亞等地區。
“堅持創新的道路是孤獨的,團隊咬定核心技術不放松,讓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更加廣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便捷。”東超科技創始人韓東成說。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