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耀合肥】解放初期 合肥經濟發展的“先行者”
1949 年 3 月,*一家國營貿易公司合興貿易公司成立;1951 年 10 月,*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愛國鐵器社成立;1952 年 2 月,郊區*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成立 合肥解放伊始,這些經濟發展中的 *一 ,不僅為新政權的鞏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為克服經濟困難,恢復國民經濟,進而大規模地啟動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1949 的 1 月 21 日合肥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在建立政權的同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這其中首先就立即開展了接管官僚資本企業的工作。
我們知道,在舊中國,官僚資本家利用政治特權積累了巨大財富,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對內勾結封建勢力,依靠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排擠民族資本,操縱國家經濟命脈。合肥解放后,市軍管會及隨后成立的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先后接管了 中央交通部第四運輸處合肥汽車站 、 合肥郵局 、 合肥縣電話管理處 及 合肥電燈廠 等官僚資本。而且,在 1949 年 2 月 10 日,就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成立華中銀行合肥分行,在十多天后又接管了國民政府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在合肥設立的金融機構。
據資料記載,合肥接管官僚資本大體分為三步:*一步,由軍管會依照 原封不動 不打爛舊機構 保持原職原薪制度 的辦法,按系統整個接收,以保持其技術組織和生產系統的完整性;對企業原有人員,除個別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必須逮捕處理外,一律采取 包下來 的政策。第二步,由軍管會將沒收的官僚資本交給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派出部分干部領導企業管理工作,并從企業中挑選擁護中共、擁護新生人民政權、政治覺悟高,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第三步,在企業中開展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為建立國營企業打下基礎。
而通過這一系列的做法,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壯大了,建立了更多的國營工商企業,涌現出了合肥解放初期經濟發展中的多個 *一 。
針對商業市場混亂、物價不穩的現象,解放不久,合肥就成立了*一家國營商業企業——國營合興貿易公司。
為抑制私商投機倒把,公司成立后就調動物資,豐富市場,迅速組織油、鹽、糖、紙、肥皂等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市場;同時每天對市場上主要日用品進行限價,掛牌經營。據史料記載,合興貿易公司一般以低于市場 10% 以上的價格供應人民生活必需品,比如在 1949 年 4 月,合興貿易公司就以低于市場的價格銷售食糖及其他商品;當時部分鹽商乘機抬高鹽價,于是華東支前貿易公司從蚌埠調運食鹽,交給合興貿易公司批發給鹽商、醬園店和消費合作社分銷 這些都起到了穩定物價和安定人民生活的作用。
國營合興貿易公司成立后不久,市鹽業支公司、中國糧食公司合肥辦事處以及糧食、花紗布、百貨、土產等 9 個專業公司和合作社相繼成立。國營商業力量逐年增加。
解放初期,合肥也先后建立了一批國營工業企業,但合肥解放時,城內手工業只有各種小作坊 1145 家,從業人員 2900 多人,一般都是前店后坊,生產方式落后、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和改造十分重視,特別是在 1951 年 6 月,合肥市開展了手工業的互助合作運動。按照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等三種改造形式,進行互助合作。當年 10 月,安徽*一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組織——愛國鐵器社在合肥成立,成為合肥手工業者率先走上合作道路的典型。
據資料記載,愛國鐵器社先后生產了山芋切片機、棉布軋光機、皮帶盤,并能修理打稻機、播種機、移苗機等,在技術上打破了保守思想,創造和推行了先進生產經驗,實行生產定額管理,提高了產量。因此還受到了當時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的獎勵。
除了生產合作外,合肥在工業企業中還開啟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例如,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吸收工人參加企業管理,讓職工行使民主權利。1949 年 12 月 12 日,合肥汽車修造廠選出 7 名工人參加工廠管理委員會,企業重大問題由工廠管理委員會決定,此為合肥市首家實行民主管理的企業。1950 年,合肥新華染織廠、人民煙廠、合肥電廠、皖北日報社印刷廠等企業,亦先后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
1950 年合肥*一碾米廠建成;1951 年合肥礦山機械廠建成;1952 年 4 月,由 4 家磚瓦小廠合并組成的合肥建華窯廠開工生產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肥的國營工業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料表明,到 1952 年年底,合肥先后建立印刷、制藥、碾米、糧食加工、鋸木、機械、制糖、卷煙、釀酒等 18 家國營工廠,總產值達 788.9 萬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93%。
和工商業一樣,解放初期,合肥農業也有新的發展。從 1951 年春開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合肥和全國一樣陸續開展了生產互助合作的探索,農民根據自愿互利原則組織起來的勞動組織,在經營管理上,實行集體勞動,分戶經營。這其中,1952 年 2 月合肥郊區建立的*一個互助組——陳以春農業互助組,就是一個代表。
陳以春是當時合肥西郊區陳夾衖的一名農民,小小年紀就成了家里的主勞力。1952 年,根據中央精神,當時的西郊區號召農民組織互助組,互幫互助發展生產。陳以春所在的陳夾衖生產隊有 30 多戶農戶,但大部分農戶不是缺少勞動力,就是不會種田,沒有生產工具等。因此當工作隊一進村莊宣傳,陳以春和其余 13 戶農戶就積極響應,成立了西郊區*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因陳以春上過兩年學,會記賬、記工分而被群眾推選為組長。
作為一項 新事物 ,互助組一開始成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據陳以春后來回憶說,剛成立互助組時,生產隊有個別勞動力強的農戶不愿意,說他們那些窮棒子能搞起來啥。這些農戶成了單干戶。陳以春和他的互助組成員當然不信這個 邪 。互助組共有 14 戶,120 多畝田,但耕牛只有 3 頭。14 戶農戶抱在一塊,集體干活,集體播種、收獲,憑工記分,以工換工,耕牛等生產資料折成工分,這種互幫互助的行為著實為那些生產困難戶解決了難題。互助組隊員們互相取長補短,種田好手教新手,人力、畜力、農具等調劑合作使用,生產得到了發展。對新生事物,互助組也容易接受。當時政府推廣一種新麥種,其他農戶不愿種,陳以春生產互助組馬上接受并播種。到收獲時,畝產達到 700 斤,增產 1.5 倍。收獲時堆起 14 個大麥堆,每個麥堆都有三間房子大。
短短一年,互助組的優越性就得到充分體現,十幾戶農民喜笑顏開。而那些一開始的單干戶,雖然拼命種田、多加肥料,但結果產量還是比不上互助組。因此不少單干戶也加入進來。*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在視察了陳以春互助組后給予了很高評價,要求迅速推廣,逐步向更高層次發展。
于是,互助組的經驗很快在郊區推廣開來。1953 年底,郊區共建立互助組 729 個,參加農戶 6454 戶,占總農戶的 63.21%。1953 年,陳以春農業生產互助組成立了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1954 年初級社又辦起了養豬場、粉坊、豆腐店,并為合肥師范學校送鮮豆漿,很是紅火。這些都使得群眾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陳以春農業生產互助組在郊區首吃 螃蟹 ,其作用和意義自不必說,但還有更 厲害 的。1953 年,郊區另一生產隊張夾衖在農業生產互助組基礎上成立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形成的 按勞計酬,多勞多得,年終算工分 等先進經驗的《張夾衖農業生產合作社一年生產計劃》材料,經毛主席親自圈閱、評點后,被編入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