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加持!合肥這里的田間地頭大變化!
肥東縣通過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發展,讓“一飯一蔬”的種植生產充滿“熱氣騰騰”;以生態旅游產業重新定義鄉村山水,讓青山綠水成為村民的“幸福不動產”,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走進肥東縣橋頭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這里有著一間連著一間的玻璃溫控大棚,棚里的西紅柿、綠葉蔬菜等果蔬長勢喜人,綠的茵茵、紅的彤彤,各個色澤度高,品質好,放眼望去一片生機盎然,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這是一個處處有著科技元素的種植大棚。在棚內顯眼處,掛有一塊電子顯示屏,顯示著棚內的溫度和濕度。在棚里還密布著各類傳感器、氣象儀及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棚內裝有高清攝像頭,能將果蔬的生長、采摘和運輸等全過程記錄下來,實現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全溯源。”橋頭集鎮宣傳干事丁一介紹,在該產業內,利用物聯網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等現代農業科技,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和肥料利用效率。
比如說“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技術人員在電腦上進行操作,設定水和肥料的比例,開啟總閥門后就能實現智能滴灌。
“灌溉直接關系著果子長得好不好,以往施肥是靠農民的經驗,現在用精準化的數據和科學種植方式,用科學的數據保障果蔬成長,還可以達到省時省力省工的效果。”丁一介紹。如今,在肥東縣像這樣的科技種植已形成產業,僅橋頭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就涉及國光、復興、竹塘三個社區。位于該產業園核心區的玻璃溫控大棚由安徽開墾農業生態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成設施大棚79.9萬平方米,包括連棟玻璃溫控大棚11萬平方米,年產蔬果12000余噸,年產值4000余萬元。
如果說田間地頭是“生產車間”,那么倉儲冷鏈保鮮設施就是關鍵的“運輸環節”。橋頭集鎮通過配套建設2240平方米的倉儲冷鏈保鮮設施服務中心,打通了“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之間的“*后一公里”。“果蔬在田頭分揀,經過農殘檢測后,就進入冷鏈倉儲室,低溫環境能確保果蔬新鮮,降低果蔬損耗,從源頭把控果蔬品質。”橋頭集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分揀中心有2條蔬菜包裝操作流水線畝地分揀需求。冷鏈倉儲分為預冷、保鮮、儲藏三大板塊,倉儲能力每批次約500噸,年儲存蔬菜可達2萬噸。“我們的果蔬除了直供周谷堆外,還與生鮮傳奇等社區超市合作,采用基地直供方式,服務合肥市500個生活社區。”該負責人表示。
橋頭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構建了“村集體經濟+公司+農產品流通銷售企業”發展模式,帶動專業種植戶200多戶,園區內常年務工農民800多人,戶均增收15000元,村集體可年增收30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在藍山灣木藝小鎮得到了生動詮釋。走進這個占地近2000余畝的生態文旅項目,滿目是綠色生態畫面,生態環境優良。該項目依山而建,將旅游休閑與文化創意、生態農業融合發展,以春花、夏水、秋山、冬美食為四季旅游特色,以中小學生、青少年科普教育與拓展為服務重點,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旅游休閑文化小鎮。
“這里曾有各種采石場、礦場林立,層巒疊嶂的秀美山峰被挖得坑坑洼洼,到處是‘傷疤’。”談起它的“前生”,肥東縣橋頭集宣傳委員葛利芳不禁感慨。為了解決采礦留下的“后遺癥”,肥東縣以黨建為引領,大力開展植樹復綠、打非治違、保林護山工作,促進全域生態修復,助力全鎮轉型發展。目前,老礦區里的植被全部成活,植被修復基本完畢,已經形成一個包括林地、草地、水域、濕地、景觀于一體的生態系統。
“藍山灣木藝小鎮的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成效顯著,從前是荒山、荒郊,現在是人氣旺、產業旺,改變了顏值、創造了產值。”葛利芳介紹,如今小鎮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0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就業200多人,也讓市民旅游休閑多了一個好去處。

產業招商/廠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機:13524678515;?13524678515;?13524678515?
請說明您的需求、用途、稅收、公司、聯系人、手機號,以便快速幫您對接資源。?
長按/掃一掃加葛毅明的微信號

掃一掃關注公眾號